“极越大概率不会破产了,集度董事会已经同意了重组,集度目前在和3~4家重组方沟通。”极越汽车原公关总监徐继业在4月28日发的这条微信朋友圈消息,给极越车主们以新的希望,也让极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再次迎来转机。大股东主导下的重组,能否让极越峰回路转,驶向新的发展之路?
吉利主导 百度后退
消息显示,重组方案将围绕资金注入、业务剥离、资源整合三大方向展开。其中,吉利作为极越历史股东之一,或通过台州吉利工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增持股份,强化对制造端的控制权;百度则可能退居技术供应商角色,聚焦自动驾驶技术输出。可以看出,吉利在逐步增加对极越的主导权,而百度则在淡出企业管理,极越未来将被赋予更多的吉利色彩。
“百度吉利联合造车”曾是极越入局汽车行业的一大利器,凭借吉利在汽车制造方面的优势和百度在智能网联方面的积累,以及双方雄厚资本的支持,极越曾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之势。然而,这种双方大股东加持下的光环,并未能照亮极越前行的路,其提出的超前的智能新能源汽车概念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去年底、今年初,极越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集中爆发,成为极越激起的最大水花。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历史上,背靠强大股东支撑却未能成功突围的品牌(企业)并不鲜见,曾经的腾势和合创等都交了不菲的学费。尤其是背靠奔驰和比亚迪诞生的腾势,在新能源汽车初始阶段就野心勃勃地进入市场厮杀。可惜的是,比亚迪在动力电池方面的积累和奔驰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并未给它带来助力,双方股东也曾不断加强投入,却效果不显。直到奔驰逐步退出投资和管理,腾势被比亚迪彻底收入囊中,才慢慢有了起色,在新能源MPV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合创汽车更是证明了“合创”之路并不好走。
腾势的发展或许可以给极越这样的企业以启迪,背靠两大股东是把“双刃剑”,表面看可以带来双重助力,但实质上更容易形成掣肘,让企业陷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窘境。反而在其中一方主导之下,或许更有机会帮助企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到竞争力。
其实,在徐继业透露集度董事会同意重组极越之前,极越的相关变化已经在悄然推进。天眼查App显示,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就已经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新增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股东。而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可以看作是吉利体系内公司,它的加入也曾引发外界对极越汽车重组的猜想。
不过,这一“浙江极越”与极越汽车首席执行官夏一平主导的极越汽车有很大不同。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此前名称就是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变更为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几经变更后于2019年10月改名为枫盛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短暂地改名为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后,近期又重新变更为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夏一平主导下的极越汽车前身则是2021年成立的上海集度汽车,由百度和吉利发起设立,其中,百度占股55%,吉利占股45%。后为解决汽车生产资质的问题,百度与吉利通过旗下公司在杭州市设立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百度占股35%,吉利占股65%。
这些显示,浙江极越(枫盛)和极越汽车目前没有关系,但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又变更回原来的名字,或许是吉利为接手极越汽车避免名称上的重叠而为,这也为外界提供了猜想空间。此次重组的信息也显示,重组后的极越,吉利的确成为主导。工商变更显示,吉利不仅通过台州工厂注入资金,更将极越纳入其“智能吉利2025”战略版图。现在的疑问是,百度会彻底退出变为技术供应商还是继续担任股东身份?新引入的股东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等到极越重组大幕拉开后了。
团队、债务困局待解
从目前的情况看,股东调整之后,人事调整是必然。事实上,极越的核心团队在持续变化。首先是曾经的明星企业家夏一平,在这一轮调整中,被调整出局似乎已成定局。同时,夏一平个人也面临更多经营层面的纠纷。
近日,夏一平名下两家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夏一平名下的“青岛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义乌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青岛市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这两家夏一平在2023年注册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都是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这两家公司都是由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今年初,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随后广州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不仅夏一平,此次爆出极越将被重组消息的徐继业此前曾因“分裂员工言论”已被极越汽车通报开除。
极越最大的人事变动来自研发层面。公开信息显示,极越原来的研发部门此前就已经全部解散,仅保留少数售后人员处理车主投诉。核心研发团队解散的极越在技术方面究竟还剩多少竞争力,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是后续极越能否重整旗鼓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极越遗留下的债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按照夏一平此前透露的信息,极越原定5年约500亿元的融资计划,实际只到账80亿元。4年时间极越花费了约160亿元,供应商欠款达70亿元。可以想见,吉利接手的是一家千疮百孔的企业,70亿元的欠款、人员的配置等等都是难关。
聚焦供应链竞争力几何?
与比亚迪接手后腾势成为比亚迪旗下子品牌不同,重组计划中的极越汽车要实现业务收缩,业务范围将从“电动汽车开发”转向“汽车零部件零售+技术服务”,这种调整显示,未来其或聚焦B端供应链而非整车制造。
吉利接手后,极越汽车的这种调整无疑会更利于吉利管理,“资源整合”后,更能发挥极越的价值。首先,极越曾依托吉利杭州工厂生产,重组后可将闲置产能纳入吉利新能源体系。事实上,2025年该工厂就爆出承接领克部分出口车型生产的计划。其次,百度Apollo赋能下,极越积累的纯视觉智驾算法可为吉利其他品牌或车型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有分析指出,极越虽然在智能汽车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且已经推出两款量产车型,但企业停摆期间,车主遭遇的“售后失联”“车机系统停更”等问题已经让“极越”这个品牌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借这一品牌继续推进相关车型的制造,显然存在很大难度。同时,吉利本身拥有的极氪等品牌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放弃极越这一整车品牌,更符合吉利的发展需求。
不过,即便转行作为“汽车零部件服务商”,极越汽车的发展之路也并不轻松。因核心研发团队早已解散,极越积累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优势,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有多少被“再利用”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吉利集团本身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极越汽车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尚未可知。本报记者 王金玉《 中国汽车报 》(2025-05-12 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