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汽车频道 > 新闻 >>  正文

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遭遇“人才之困”

发稿时间:2021-05-13 10:22:0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青年网

   当前,芯片断供危机仍未完全解除,汽车产业“卡脖子”问题将成为一场长期战役。汽车产业应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卡脖子”危机。人才短缺尤其是跨学科技术人才不足是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这一点在芯片问题上尤为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人才短缺问题的缓解乃至解决,方能推动汽车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危机。

   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工信部总经济师许科敏介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型、高技能、高素材人才占比偏低,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之一。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学林认为,尽管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但当前我国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仍集中在产业链应用层面,产业链上层参与度低,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不牢、水平不高,产业强链、补链任务较重。

   当前,汽车领域的产业人才现状存在几个共性特征。首先,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发生变化,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人才需求趋势明显,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两个领域产业人才多学科融合特征较为突出;其次,软件人才存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关键软件是我国急需核心技术突破的领域,也是国家发力较多的领域;再次,本科学历人才成产业发展骨干人才梯队,但硕士、博士学历占比较低。本科学历从业人员已成我国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的创新主体,但高端人才仍有所欠缺,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院校汽车人才供给方面,新专业、新学科设置步伐正在加快。学科/专业设置数量上,关键软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数量已超过70个,此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37个,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数量也在10~30个之间;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规模逐年增加,但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入本行业就业比例较低。

   受行业前景、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流入本行业就业毕业生比例较低一直是困扰企业和院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据测算,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入本产业的比例约为0.82%;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入本行业的平均比例仅为3.89%,高等专科毕业生流入智能制造的平均比例为6.67%。其他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人才总量不足、人才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是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人才的现状。”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企业中,几乎每家企业都面临着不同人才问题的挑战,优秀的人才一将难求,合适的人才少之又少。无论汽车芯片设计人才,还是系统架构师,都是行业内急缺的人才。未来5~10年,车企最核心的财富之一将是软件工程师,汽车软件和硬件人才将各占一半,而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事实上,因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领域,从人才培养上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有些领域甚至是多年的“冷门”,现在突然热起来,人才储备补足的问题自然会凸显出来。

   在人才总量不足的同时,人才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客观存在。朱明荣认为,当前行业人才整体质量和美国相比,无论是在项目实践,还是在经验积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智能汽车各个细分领域内顶尖人才数量较少,没有形成结构合理、梯队明晰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跨领域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都非常紧缺。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极强,传统汽车技术人才多是围绕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一旦和通信、ICT等行业跨产业结合,很难掌握跨学科的高精尖的技术,这是人才质量较低的一个长期客观存在的原因。

   事实上,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设完善,尤其是在智能汽车领域,无论是从企业端,还是高校端,人才培养体系都还处于探索迭代中,产教融合的程度需要深化,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认为,我国应该有合理的规划,发挥全产业链上下协同的机制,从源头寻求解决之道。“当前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原诚寅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容错机制和完善的配套体系支撑,而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都是以目的为导向,要求短时间内拿出成果,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有些研究,可能一位科学家一辈子也弄不明白,或者出不了什么大的成果,但是这个研究的过程是必须的,他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在研究过程。这也是我们很多基础研究都落后的根本原因。”原诚寅强调,在很多方面,我国的确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不是三五个月甚至三五年就能解决的。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要有长期攻关研究的恒心,并创造一个良性的研究机制体制,包括人才的激励机制,协同全产业链上下游,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加速重点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许科敏强调,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要在“融”字上聚共识,深化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强化供需对接,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还要在“高”字上下功夫,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最后,要在“用”字上见实效,加强研究成果运用,引导企业健全用人制度,广聚有用之才、用好用活人才。

   在朱明荣看来,立足汽车新技术发展,行业需要加速汽车领域重点人才培养。放眼未来,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人才的顶层设计要先行一步。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愈发明显,软件人才需求强劲。对标国际先进企业集团,人才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体系化建设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提升整体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所以,数字化人才、汽车软件人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和新型高技能人才,这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将是决定汽车产业能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朱明荣强调,“十四五”期间必须花大力气,加速这四大重点人才的培养力度,筑牢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池”。

   朱明荣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上,既要聚焦人才发展重点,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还要兼容并蓄,在开放中加强人才交流。在聚焦人才发展重点,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方面,企业和高校需要针对汽车重点人才展开深入探讨,行业协会可以搭建双方定期交流的平台,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起来,推动汽车重点人才的创新发展。同时,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行业企业真正抱团取暖,开展实质性、高质量的深度合作。未来产业重构更多的是跨跃式的改变,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行业企业更需要走出去,和相关的跨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行业所需的“新人才”,要兼容并蓄,在开放中加强人才交流方面。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产业领域、交叉学科领域、前沿研究领域急需大批高端人才,在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同台同步竞争,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传统制造模式面临深刻变革,产业人才由传统的低技能、劳动型人才向现代、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转变,一些产业存在薄弱环节、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影响到产业链安全稳定,急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事实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前,人才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跨学科人才成为重点需求。原诚寅表示,在一些颠覆性领域,要有重新来过的决心和准备,从零开始,做好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做好级别划分之后,可以区分重点,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攻关,实现突破。

   人才培养还需政企齐发力

   国家层面采取行动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层面加强人才引进,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引发各方重视。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以来,我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与传统评价制度相比,其重大进步在于针对基础、应用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不同门类人才等给出不同的人才评价导向,深化了“分层分类”的专业化评价。

   2018年,教育部会同科技部等六部门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拟在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目前已分两批遴选出199个基地。2018年,工信部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希望通过“揭榜挂帅”方式,从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活跃的主体中,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单位。随后,云天励飞、旷视、驭势科技等一众AI领域的创新型民企,都拿到了“国字号”任务。

   教育部2020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提出“十大专项行动”,解决“卡脖子”的人才问题,包括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鼓励设立“产业导师”,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支持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等。

   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实行“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及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当前,人才的竞争是汽车领域竞争的关键,威马汽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晖表示:在智能汽车方面,谁的工程师‘强悍’,谁的技术就强。”人才的竞争已经曾为车企竞争的关键,尤其是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企业在加强培养的同时,也在积极引进,掌握跨学科、高精尖核心技术的人才已经得到企业的重视。

   挖掘华人工程师队伍优势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认为,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我们引进的海外专家还不够,或者说缺乏核心的技术引领者,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董扬看来,尽管国内在跨学科、AI、ICT等技术领域人才储备不足,但全世界华人队伍却并不缺乏这类人才。“当年我们很多走出国门去国外学习研究的人才,并未能进入当时的热门领域,而不得不进入当时的冷门领域,如AI、ICT等。多年之后,这些领域成为热门,这些华人遍及全世界各国,成为很多领域的顶尖人才。”在董扬看来,站在全世界高精尖人才的角度看,并不缺乏华人工程师、科学家,在长远谋划、加强本土培养的同时,我国汽车产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全世界华人工程师队伍,把那些当年走出国门的工程师人才吸引回来。“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前,中国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变化,由模仿跟随者转入创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体系,重点培养跨学科、高精尖技术人才。”董扬说。

   董扬强调,人才引进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如果不能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就无法吸引顶尖人才回归,我国一定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健康的产业发展生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责任编辑:编辑名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