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汽车频道 > 新闻 >>  正文

“十三连降”后 自主品牌要打一场持久战

发稿时间:2019-06-12 08:58:00 来源:中国汽车报 中国青年网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无疑正身处这场变革的中心,在面临无限机遇的同时,自主品牌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在日前举行的2019年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谈到当下自主品牌的市场环境时,用了“至暗时刻”4个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统计,截至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3个月同比下滑,4月更是降到了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跌破了40%这一红线。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还会继续下降吗?何时止跌回升?自主车企又该如何应对?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今年下半年汽车市场整体有望较上半年出现好转,但由于国五、国六排放标准的切换,短时间内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恐怕仍将继续呈现下滑态势。

  ■两次下滑基于不同产业背景

  中汽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一时间,“十二连降”的阴霾笼罩着整个行业,这被称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十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迎来了“十三连降”,据中汽协统计,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总销量为58.47万辆,同比下滑27.88%,占据乘用车销售总量的份额已经降至37.13%。

  但比较后可以发现,两次市场份额的长时间下滑所处的大背景有着本质区别。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349万辆,增长6.86%。自主品牌之所以会出现逆势下滑,直接原因在于合资品牌的下探和挤压,本质原因则是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如今再看,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出现了28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今年前4个月不仅整体产销表现不佳,乘用车也同比下降高达14.7%,这已经是我国乘用车销量连续第10个月出现下滑。“虽然同样是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自主品牌早已今非昔比,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抗压能力都已经有了明显进步。”许海东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对近10年来市场格局的分析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将中国汽车市场的产品分为豪华品牌、品牌力驱动的合资品牌、性价比驱动的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四类,前些年豪华品牌、品牌力驱动的合资品牌和性价比驱动的合资品牌三大类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升是通过挤压自主品牌而实现的,但从2015年开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开始回升,受挤压最严重的则是性价比驱动的合资品牌。按照中汽协的统计,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38.4%上升至2018年的42.1%。

  ■自主品牌两极分化严重

  许海东认为,此次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出现持续下滑,首要原因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整体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自主品牌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大部分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因此更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冲击。

  其次,自主品牌多年来的主战场——SUV市场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出现下滑。自2009年开始,SUV始终以超高的增长速度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201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了101.27%,是轿车的4倍。在轿车市场出现微跌的2017年,SUV仍保持了13.5%的两位数增长。但在2018年,全国SUV销售999.47万辆,同比下降2.52%。今年1~4月,SUV的总体销量仅为291.9万辆,同比下滑15.8%。

  正如徐长明所言:“优势自主品牌开始显现,但自主品牌阵营的内部分化不断加大,两极分化的现象愈发明显。”

  这从4月的乘用车销量成绩单中可见一斑。排名前三的吉利、长城和长安销量分别完成10.39万辆、7.07万辆、4.01万辆,累计超过20万辆,占据了全部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的三分之一;相较之下,海马、力帆、宝沃和观致等品牌排在末端,整体销量表现可谓惨淡。

  “现在正是拼品牌、拼产品的时候,自主品牌必将经历一场末位淘汰赛。”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告诉记者,这场残酷的比赛或将持续数年之久,期间有些自主品牌如果无法自救,会被淘汰出局,幸存下来的等熬过车市“严冬”,就是最终的胜者。

  ■自主车企唯有自救

  在许海东看来,今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即将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给自主品牌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全国多地提前实施国六,相对而言,自主品牌的准备不如合资品牌充分,产品也不如合资品牌多,再加上合资品牌对国五车型实行大力促销,自主品牌在短期内或将面临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降。”许海东还强调,我国汽车产业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针对自主品牌的扶持政策或将很难再现,自主车企唯有自救。

  在谈到自主品牌经历过“阵痛期”后是否能重夺市场时,钟师表示目前还不明朗,这取决于吉利、长城等头部企业下一步如何保持和继续扩大市场竞争力。

  相较于业内专家的不置可否,整车企业似乎更为乐观。“尽管至暗时刻已经到来,但这正是自主品牌‘强身健体’的最佳时期,我们会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补齐短板,正当其时。”朱华荣认为,“开放蕴含回暖”,长安汽车会坚持心态的开放、合作的开放、同行之间的开放、上下游的开放等,通过真正深入扎根本土,等待更多机会。

  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也强调,能不能挺过阵痛期,迎来未来的大发展,对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个大考验。这一轮汽车产业竞争会将一些不能适应新发展的企业淘汰出局,但同时也会成长出一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够引领风骚的伟大企业。本报记者 施芸芸

《 中国汽车报 》(2019-06-10  016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