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汽车频道 > 新闻 >>  正文

谈剑锋: 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发稿时间:2022-02-25 09:29: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青年网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已融合智能计算、传感感知、信息融合等技术,成为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对此,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黄金期,制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安全及隐私保护,需要提前布局、控制风险。

  智能网联发展提速

  近几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渗透率和数量不断增长。据国家发改委估算,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82%,2030年将达到95%,智能汽车保有量将达3800万辆,同时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处于协同式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阶段,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搭载率提高到2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搭载率超过30%,预计到2025年智慧出行将成为可能。

  谈剑锋认为,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业传统的供应链相对完备,产品综合水平也大幅提升。“新四化”相关的产业链中,车载基础计算平台目前已有突破,车规级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智能驾驶提供场景的开放区域、道路测试等方面尤为领先,根据发改委1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已发放道路测试牌照800多张,全国开放测试区域超过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且有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

  与此同时,谈剑锋也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目前仍有一定的局限。究其原因,谈剑锋认为,这与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晚有关。核心的电子技术及零部件对国外供应商依赖较大。例如作为车载环境感知的基础组件传感器也存在不少短板,其种类、性能还有待提升,总体来看,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和安全测试评价体系也偏弱。

  安全制约产业发展

  谈及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影响因素,谈剑锋指出,除了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外,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安全及隐私保护。

  眼下,汽车不再仅仅是移动或运输工具,已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安全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安全不再局限于驾乘人员和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还需要关注车辆联网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更延伸至人们的隐私安全、交通系统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在谈剑锋看来,汽车安全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是车辆集成度、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整体安全风险,如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安装多达150个ECU(电子控制单元)并运行约1亿行软件代码,预计到2030年可达3亿行代码,若存在安全缺陷漏洞或被黑客利用攻击,将可能给驾乘人员、周边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二是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车辆作为移动终端有着数据极多的感知节点,并需要与外部进行通讯,但由于当前还处于早期应用,车载计算平台的算力有限、防护能力不强,通信安全存在风险;

  三是数据保护存在难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行驶轨迹,采集的车周环境数据等,都对更高层面的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是隐私保护不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产生车内司乘人员的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还可能采集车外人员信息,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令人担忧。

  提前布局控制风险

  综合来看,要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理性思考、提前布局、控制风险,才能真正让技术惠之于民。

  为促进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应格外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型安全问题。谈剑锋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需要从产业及技术发展来重构汽车安全体系,尽早形成一套贯穿车、路、云、网等整体信息和数据的总体安全体系,需要布局并逐点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究,如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车载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网络安全领域尤其需要纳入统一身份管理,搭建多层纵深防御、软硬件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还要加强相应的安全标准及检测评价体系建设,确保车辆网络安全可靠、数据安全有效、隐私保护得力,从根本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在隐私和数据保护领域。据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有序、规范、合理地使用数据成为关注焦点。总体来看,汽车安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与国际保持同步。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而相关部门所推出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也做了相应的补充规定,但还有不少细分领域有待完善,如车载数据的分类分级、安全防护等级等还需要逐步明确。

  此外,就是要加强消费者安全知识普及。需要加大开放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应用示范试点,及时披露相关测试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技术进展,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智能汽车安全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积极探索伦理规范、监管手段研究,树立恰当的网络安全、数据管理、隐私保护等最佳实践,促进 “人、车、路、网”的新型协同关系培育,推动消费观点改变,毕竟消费者的支持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责任编辑:张丽艳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