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全民智驾时代,车企与消费者的数据博弈

发稿时间:2025-03-27 09:52:0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青年网

  过去一年里,汽车行业迎来了智驾时代的汹涌浪潮。随着智能驾驶功能愈发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欣然拥抱这一变革,畅享行车途中双手稍得解放的惬意体验。然而,这份美好背后却悄然滋生出一系列棘手难题,其中消费者与车企之间关于事故行车数据的法律博弈日益激烈。

  当交通事故不幸发生,智驾系统究竟处于何种工作状态、是否存在故障隐患、有无决策失误,这些关键信息都隐藏在行车数据之中。消费者急切渴望获取详尽数据,以求明晰真相,为后续维权、保险理赔等事项筑牢根基。

  但车企出于数据安全考量、商业机密保护乃至对复杂技术解释难度的担忧,往往在数据披露上谨小慎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数据所有权的界定,到数据公开的范围与流程,诸多争议点纷至沓来,一场围绕智驾事故数据的法律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车企与车主的“数据拔河”

  早在2021年,车企与车主的数据纠纷已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根据张某某与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杭州)有限公司不当得利纠纷一审裁定书,原告张某某诉称,2021年8月在杭州S14杭长高速发生交通事故,原告感觉是汽车自动抢方向盘和刹车造成,向特斯拉多次索要发生事故的行车数据,特斯拉拒绝提供。

  后特斯拉给出将6.4万元的完全自动驾驶软件转移到新车,要求车辆全损报废的解决方案。再后来,车辆经保险公司确定报废,但特斯拉不肯转移软件,也不肯退款。原告故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提供发生事故完整的行车数据并公开赔礼道歉等。

  同样是2021年,林先生驾驶某新势力品牌汽车在高速公路和一辆工程车发生了追尾事故,车辆的前风挡、A柱、左前悬均发生断裂并且破损严重,工程车也倒地损坏严重,舆论将矛头指向了车辆的自动领航驾驶功能。

  林先生的家属委托律师代理此案件,律师称车企“跨过家属和交警,私自接触事故车,是明显不合法的”。从披露的现场图片来看,疑似一名该车企的工作人员使用笔记本电脑,通过一根特制的绿色数据线,连接至事故车辆,电脑显示的内容并不是很清晰。车企方面解释是做断电操作。

  林先生家属和交管部门要求车企给出车辆行驶数据、行车记录仪画面等,但车企方面表示由于车辆损毁严重,提取数据不易,相关数据正在走审批流程。家属质疑车企可能存在数据篡改风险,车企则声明没有删改数据的行为。

  时至2024年9月28日,又一新势力品牌汽车在倒车时与后车发生碰撞。事后,车主因发现碰撞前有两次刹车动作,要求厂家出具详细行车数据报告。10月8日,车主按要求提交了相关材料。10月30日,在售后维护时,技术人员只对行车数据进行解读,不允许录像、拍照,也不提供数据。车主对数据提出诸多疑问,如时间轴不一致、缺少刹车力度信息、时间粒度不精确等。后续多次沟通,厂家均表示无法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同样是去年9月,一辆已使用2~3年、行驶里程近10万公里的哪吒V在低速行驶中突然失控,撞上路边花坛后翻车自燃。司机称“刹车失灵”,但车内人员被及时救出。哪吒汽车官方表示,事故发生后已第一时间向交警大队和车主家属提供了后台数据。然而,家属对警方初步调查结果不认可,目前警方正在调取国家平台数据以进一步分析。尽管哪吒汽车积极配合调查,但家属对数据结果的质疑引发了公众对车辆数据透明度及真实性的讨论。

  智驾数据相关政策面临执行困难

  事实上,不少政策文件已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的数据获取与数据共享提出要求。如:国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规定,车企需配备相关系统,存储碰撞事件、有碰撞风险事件等数据,且数据应能被读取并正确解析。

  在数据共享方面,一些地区要求测试主体按规定接入数据平台,共享脱离自动驾驶功能及事故等相关数据。同时,鼓励车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等多主体间建立安全合规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这些要求,打通数据流通渠道,为事故责任认定、原因分析及后续技术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而为了保障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数据的知情权,多份政策文件也做出了相应探索。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车企需上报驾驶辅助系统失效或事故信息。这一规定虽未直接点明消费者对事故数据的知情权,但通过要求车企上报事故信息,为消费者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潜在渠道,有助于消费者了解车辆在事故中的相关情况,侧面保障了知情权。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宏观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商品,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事故数据属于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关键真实情况,消费者理应拥有知情权。虽然该法未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事故数据知情权做细化规定,但为消费者主张这一权利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不过,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首当其冲的是数据获取难题。事故调查关键在于精准掌握车辆运行数据,如:EDR事件记录能还原事故瞬间车辆的关键动作,电池状态数据更是关乎新能源汽车事故成因的核心要素。但车企往往以“数据安全”“技术保密”筑起“高墙”,拒绝向车主公开完整数据。在一些案例中,车企即便向司法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提供了数据,车主却被排除在外,难以直接触及关键证据。这使得车主在维权时如同盲人摸象,无法确切知晓事故真相。

  再者,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虽要求企业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可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把握数据透明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尺度,至今缺乏细致可行的操作细则。一方面,过度强调数据透明,可能导致车主隐私、企业商业机密泄露,引发新的风险;另一方面,若偏向隐私保护,又会阻碍事故调查的公正性与高效性。车企担心数据公开后被竞争对手利用,技术研发成果付诸东流;而车主渴望知晓真相,社会公众也有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知情权。这一矛盾若得不到化解,将持续掣肘事故调查工作的推进。

  立法“开荒” 建立智驾数据新秩序

  今年,汽车行业“内卷”升级,从“卷价格”过渡到“卷智驾”。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让车企与消费者围绕数据的博弈日益凸显。车企手握技术优势,渴望深度挖掘行车数据以优化产品、拓展商业版图;消费者则担忧隐私泄露,毕竟车辆数据牵连诸多个人敏感信息。而破局的关键,无疑在于明确数据所有权。当法律清晰界定车主对自身车辆数据的所有权,车企使用数据须获车主充分授权,消费者才能安心享受智能网联服务。

  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当下车辆数据所有权归属宛如一片混沌未开的“法外之地”,亟待立法者的精准“开荒”。

  一方面,车辆数据的商业价值潜力惊人。汽车制造商期望凭借这些数据优化产品设计、预测故障、开展精准营销;科技企业憧憬利用其打磨自动驾驶算法,抢占未来出行高地;保险公司试图依据驾驶行为数据厘定个性化保费,降低风险成本。在利益的诱惑下,各方围绕数据的争夺暗流涌动,若无明晰法规界定,极易引发混乱无序的“数据混战”。例如,部分车企未经车主明示同意,私自将车辆行驶数据打包出售给第三方数据公司,车主在浑然不知中,个人隐私与行车安全被悄然置于风险敞口之下。

  另一方面,从车主权益保障维度审视,车辆数据紧密关联个人隐私、出行安全等核心利益。驾驶路线可能暴露日常行踪、居住与工作地点;车内语音交互记录或含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数据泄露、被恶意利用,骚扰电话、精准诈骗等恶果将接踵而至。更甚者,倘若黑客攻破防护薄弱的数据链路,篡改车辆关键运行数据,自动驾驶失控等灾难性场景绝非杞人忧天。此时,车主因数据所有权的模糊,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只能在数据泄露的阴影下惶惶不安。

  业内人士指出,在立法层面,当务之急是构建以车主为核心的数据权利框架。明确车主对其名下车辆所产生数据享有初始所有权,车企、科技供应商等主体若需使用,必须在合法、透明、经车主授权同意的轨道内运行。通过制定详细的授权流程标准,确保车主知情权与选择权落到实处,可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严苛告知机制,以弹窗、书面协议等多元形式,让车主清晰洞悉数据流向、用途及潜在风险。

  同时,为兼顾产业创新需求,立法应开辟合理的数据共享、流转通道。设立专门的数据托管机构或监管平台,要求数据使用方在此备案申请,经审核确保数据使用目的正当、安全防护到位后,准予有限度的数据访问权限。在数据跨主体流动全程,加密、匿名化等技术保障务必贯穿始终,最大程度降低数据泄露风险,让数据在合规的“高速路”上为智能交通发展注入动能。

  多元举措 夯实全民智驾根基

  车辆数据所有权归属立法空白的填补,非一蹴而就之功,需政府、产业、学界多方协同,广纳各界智慧,在保障车主权益基石之上,雕琢出契合产业创新节奏的数据法规体系。

  有业内人士提出,建立跨行业数据平台堪称一项有力举措。在智能驾驶场景下,车企、软件供应商、道路管理部门等多方持有不同维度的数据,各自为政易形成“数据孤岛”,阻碍安全提升与问题排查。构建统一平台,能整合各方资源,尤其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开放关键事故数据。当事故发生,调查人员可迅速获取车辆行驶轨迹、系统决策瞬间、路况信息等,精准溯源,找出故障根源是源于自动驾驶算法漏洞、传感器失灵,还是恶劣天气干扰,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让消费者对智驾安全性重拾信心。

  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责任主体同样迫在眉睫。当前,复杂的技术架构使责任界定如雾里看花,一旦出事,车企、技术商、车主相互推诿时有发生。立法需跟上技术脚步,清晰划分权责:若因自动驾驶系统固有缺陷导致事故,车企或软件开发商应担主责;若车主违规改装、未按提示接管车辆,相应责任自负。如此,消费者权益受损时有明确追责方向,也倒逼企业严控技术质量。

  制定动力电池安全与维修经济性强制标准不容忽视。电动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关乎续驶里程与行车安全。强制标准下,电池须具备耐高温、防短路等可靠防护,老化、故障检测预警功能常态化运行,确保极端情况不“爆雷”。维修经济性也不容忽视,高昂维修成本常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规定合理维修上限,让电池售后有保障,消费者才敢大胆拥抱智驾出行。

  引入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动态调整保费是降低消费者赔付压力、提升保险合理性的上佳选择。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可靠性评测等为车型精准“打分”,风险低的少缴费,高的适当多缴。这既激励车企优化产品降低风险,又贴合消费者实际支出能力,让智驾成本可控,为全民智驾的普及拓宽道路。

  全民智驾时代的大幕已启,中国汽车产业站在了全球产业变革的潮头,要实现产业的行稳致远,数据基石必须坚固,平衡好产业发展与消费者的高满意度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张丽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