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正在进一步加速。虽然从市占率上来看,新能源汽车并未实现对燃油车的全面反超,但持续增长的渗透率,也有力地说明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如火如荼的上量阶段,而代表着产业竞争下半场趋势的“智能汽车”也在加速落地,甚至成为市场中的新主流。
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多数车企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逐渐萎缩,让那些曾经“躺着赚钱”的跨国车企、合资车企坐立不安,也让正处于品牌向上关键时期的中国汽车品牌,经历着更残酷的市场竞争。
无数鲜活的案例已经表明:若车企无法及时转型,那么就会与市场机遇失之交臂,甚至被边缘化,乃至淘汰出局。
很多车企都深刻地认识到,当下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反思自我、及时转型的最佳时刻之一。但转型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企业具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还要从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人才储备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系统化变革。这对车企的战略决策能力、体系能力有极高要求。
人们都说大象转身难,但事实上,积极主动改革,大象也能起舞。近年来,汽车行业内不乏这样的转型案例。比如说,曾经的全球销冠大众汽车集团,面对销量颓势和转型危机,主动强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投资,并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产品。再比如,最近,宝马集团也关注到中国企业在软件方面的优势,主动与中国头部科技公司“牵手”,计划在大模型、生成式AI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国本土同样涌现了一大批冲在变革前沿的车企,其中不乏一些央企和国企。以长安汽车为例,前几年,在合资板块业绩下滑、自主板块新能源转型不利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但短期的挫败,并没有让长安汽车持续消沉,在明确了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规划后,长安汽车便开启了系列改革和调整,从阿维塔到长安深蓝,再到长安启源,每一个新品牌背后,都凸显了公司转型的理念。
最近一段时间,广汽集团也开启了新一轮改革,主动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上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旨在摆脱对合资品牌的过度依赖,实现自主板块的协同发展。
这些密集涌现的改革案例,既说明了当下汽车市场之白热化,也反映了企业主动求生的本能。而在探索“求生之道”的过程中,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打法和节奏。主动转型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但不转型就势必会面临淘汰。
风能熄灭蜡烛,也能使火越烧越旺。若车企能够及时转型,把握市场机遇,强化自身的韧性,则有机会在这一轮产业变局下,实现进一步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