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姝
“430辆新能源汽车,22日夜间装船。”1月21日一大早,调度室电话响起,抓起听筒,国铁济南局青岛车务段黄岛站站长徐延林迅速记下一串数字。
这批产自河南郑州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即将经黄岛站“奔赴”海外,就此踏上“春运”之旅。
黄岛站毗邻青岛港前湾港区,承担着铁路集疏港运输重任,是全国最繁忙的货运车站之一。运输链一头连着生产线,一头连着全球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国内联运和跨境物流的重要通道。
岁末年关,正是出口新能源汽车集中交付期。接到任务,一场争分夺秒的“抢运战”随即打响。
“280辆车已经‘坐’上运输专列,最快24小时抵达。”徐延林紧盯调度大屏,寻找其余150辆车的“身影”。因无法“填满”运输专列,不满足开行条件,它们被装载在15节车厢里,中途不断寻找黄岛方向的列车“结伴”同行。
按照铁路运输“空找空”“重找重”的列车编组规则,已装载货物的重车,一般不与空车混合编组。这15节车厢要等待同方向的重车,凑够整列的数量,才能再次启程,通常需要三至五天。
“船期不等人,必须把时间抢回来!”抢运赶船,在春运期间几乎成了黄岛站的日常。
21日上午,车站调度大屏前,徐延林和同事聚在一起,目光随着手指移动,在密密麻麻的运行图表中仔细搜寻,最终停在蓝村西站对应的圆点上。经确认,第二批150辆车刚刚抵达蓝村西站,等待与其他列车“搭伙”。
“海宁,我是老徐。这边15节车厢到蓝村西了,能不能帮忙尽快‘捞出’编挂?”事态紧急,徐延林赶忙与蓝村西站站长于海宁联系,请求重点保障,特事特办。
这边电话刚打完,那边蓝村西站就开始了两小时的紧张作业。连结员提开车钩,从7000辆车中“捞出”新能源车所在的15节车厢,车厢溜向黄岛方向股道,在调车机的牵拉下,编挂在最快开往黄岛方向的空车车流上,顺利启程。
下午1点多,列车驶入黄岛站,调度中心值班员将其引导入库。由于空重混编,无法直接送到重车卸车线,调车长和连结员通力配合,将15节车厢得从“顺风车”中摘出,送往专门的商品车卸车线。
“黄岛站每天到开列车100多趟,平均每十多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开行、到达。”徐延林表示,每趟列车有固定的运输组织计划,这15节“计划外”车厢,要在原本线路规划中“见缝插针”,不能影响站区整体运输秩序,又要尽快配送到位。
凭借多年经验,徐延林指挥调车机,在交错复杂的铁路线上闪转腾挪,终于将这15节车厢准确对位到商品车卸车线顶端站台。这时,司机胡康和同事们已在此等候,将汽车开下火车,他们早就驾轻就熟。
“装车时正着开上火车,卸车时要反着倒下火车。”循着胡康行驶线路望去,可见汽车专用车厢左右宽度仅3米,分上下两层,像两条悠长狭窄的隧道。“咱技术过硬,保证新车‘毫发无损’。”
在狭窄的火车肚里上演倒车“科目二”,把汽车停稳放好,胡康不禁感叹:“国产新能源车更新换代快,配置年年升级,开着得劲儿。”
由于夜间光线不足,为保障运输安全,新能源汽车开下火车后,全部转场至指定地点,等待次日装箱。
22日一早,调配到位的集装箱箱门大开,随时待装。在定制钢架的“帮助”下,集装箱内上、中、下层三辆汽车“叠罗汉”,充分利用箱内空间,12米长的集装箱很快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勒紧绑带,扣好绳扣,新能源车在集装箱里四平八稳。“用柔性绑带加固,可以防止运输途中发生偏移、碰撞,还能减少加固材料对车辆漆面的磨损。”负责装卸作业的国铁济南局济铁物流中心黄岛营业部经理孟照林介绍,待一切安置妥当,顺势关好箱门。
当天晚上,集装箱装箱完毕,运往港口。为保障这批车顺利“赶船”,铁路部门安排了2台正面吊同时作业。两个多小时后,集装箱全部装上了前往港口的短途汽车。
23日凌晨两点,青岛港码头上港机耸立,灯火通明。当批出口的480辆新能源汽车,全部装箱上船。伴着嘹亮的汽笛声,它们将扬帆起航,驶向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