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月9日晚东风、长安两大汽车集团重组消息发酵,2月10日,更进一步的信息开始明确。兵装集团旗下防务资产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兵工集团)进行重组,长安汽车、东安动力等汽车资产与东风集团重组。
2月10日开盘后,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判断。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均一字板封涨停,东安动力开板后回封,长安汽车则高开后震荡下行,截至收盘,长安汽车也未能重回涨停,最终收涨4.73%。
从级别上看,东风集团为国资委直属央企,长安汽车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兵装集团下属二级板块。双方重组或由东风主导,成立全新的汽车集团。
汽车行业内已经完全聚焦此次重组,除震惊之外,认为整合风险大于收益的担忧情绪也有不少。东风汽车2024年销量248万辆,低于长安汽车的268万辆。双方已经有各自成熟的品牌布局、供应链和人才体系,且分立武汉、重庆,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两家大集团重组后,将诞生一个年产销超过500万辆的巨型集团,但是双方在产品规划、经营理念甚至企业文化上都有极大差异,其重组过程的复杂程度也超乎想象。
此次新年伊始毫无征兆下,直接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的方式“官宣”,则折射出了此次自上而下推进汽车央国企改革的决心。
火速重组,500万+巨型国家队将诞生
东风、长安的预期重组消息来得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
从大背景来看,近年来,推动央企重组整合成为大趋势。1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介绍,2024年中央企业扎实推进重组整合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
林庆苗还提到,下一步,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第一个方面是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方面是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减少行业内卷,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第三个方面是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推动从资产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从产业层面来看,中国汽车央企合并也早已开启预演。从2019年3月22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央企联合腾讯、阿里等企业正式签订合资协议,正式成立T3出行公司起,汽车央企合并重组的消息便不绝于耳。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没有过多的预热、“小道消息”铺垫,而是直接以上市公司公告形式“官宣”。有消息称,这次高层推动重组仅用月余。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268万辆、东风汽车销量248万辆,分列国内车企销量第4和第6位,实力相当。但分别来看,距离比亚迪、上汽400万辆+的第一集团,以及一汽300万辆+的第二集团都仍有差距。在规模化效应显著的汽车产业,“量”能带来极大优势。
两家汽车集团合并后,将组成500万辆+级别巨型国家队。从全球范围来看,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本田-日产重组为全球第三大车企基本无望,长安-东风重组出全球第五大车企上线竞争,有望改写全球汽车格局。
挑战重重,能否快速形成合力是关键
尽管强有力的大手将两家独立经营的大型汽车集团拉到了一起。但是合并如何落地、后续如何融合发展仍是挑战重重。
从级别上看,东风集团为国资委直属央企,长安汽车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兵装集团下属二级板块。因此,双方重组或由东风主导,成立全新的汽车集团。
但对比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长安的销量规模更胜一筹。2024年长安汽车共销售268万辆,同比增长5.1%,实现连续五年同比正增长,创下近七年来的新高。东风汽车已经连续多年销量下滑,由巅峰时的412万辆,2024年下降至248万辆,排名也由全国亚军退居第6名。
资深汽车营销人李鹏程告诉中国经济网,汽车产业的竞争,大+大不等于强。“东风集团总部位于湖北武汉,长安集团总部位于重庆,虽然同饮长江水,但两地在地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和鲜明特色,同时,作为多年的老企业,两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也天壤之别。在重组过程中,这些文化差异如何被妥善处理,直接决定了内部沟通和管理效率。这是第一个问题。”李鹏程表示,“另外一个难点,在兵装集团的业务版块中,长安属于典型的‘民品’,又远在重庆,所以自主性、独立性很强,这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长安今天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新能源、智能化,长安的发展都远远好于东风。反观东风,船大难掉头,合资变弱、销量下滑,新能源品牌还未成熟,这是不争的事实。自身尚存在诸多问题,业务还没完全梳理清楚,如果再加上长安的业务,恐怕很难实现1+1>2。”
从目前长安和东风的自主品牌布局上,东风施行集团一体化管理,东风乘用车公司下辖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岚图和猛士科技则各自面对高端新能源和豪华电动越野市场。但除岚图外,其余几个品牌销量都还没有成规模。
长安已经铺设了引力、启源、深蓝、阿维塔四大品牌矩阵,最成熟的引力早已超过百万规模,启源和深蓝也都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阿维塔呈上升势头。
“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不仅要应对国内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的竞争,还要应对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冲击。两大汽车集团都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经营模式,能否在最快的速度内融合将是生死一线。最终结果如何,这考验国家层面的整合能力,也检验长江沿岸这两家企业的格局和智慧。”李鹏程表示。
迎难而上,汽车央国企改革箭在弦上
不破不立。尽管两家企业重组面临诸多疑虑,但是其背后却是异常坚定的汽车央国企改革的决策。
据悉,此次东风与长安重组推进非常迅速,直到2月9日,东风和长安相关高层才获知消息。
面对百年一遇的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涌现出比亚迪、吉利、蔚来、理想、小鹏等多个走在变革前沿的民营车企,但是国家队的表现相比之下呈现出转型滞后的局面。
随着价格战加剧,汽车央国企的经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为整合创造了时机。2023年6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致力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竞争力。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攻坚之年,这一年中,国资央企重组整合提速,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等新央企亮相,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鞍钢集团将控股凌钢集团等央国企重组项目也相继落地。
来到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无疑将扛起为改革圆满收官的重任。据悉,除了长安、东风的重组,另外几大央国企整合也存在可能性,“三大三小”或将成为历史。(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