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汽车频道 > 新闻 >>  正文

全民智驾时代 燃油车何去何从?

发稿时间:2025-02-25 15:02:0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青年网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长河中,2023~2024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年。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凭借“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的策略,如同一把把利刃,彻底击穿了燃油车市场看似坚固的防线。然而,这场市场变革的风暴远未平息。蛇年伊始,比亚迪又重磅推出“天神之眼技术矩阵”,通过立体化布局,构建起覆盖7万元至百万元全价格区间的智能驾驶生态体系。

  当“智能化”与“电动化”这两把利剑同时挥向汽车市场,燃油车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甚至被压缩至历史冰点。整个行业都在发出疑问:“全民智驾时代,燃油车是否已进入死亡倒计时?”

  生死时速 燃油车不搞智驾被判“死缓”?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089.9万辆,同比增长40.7%。新能源汽车零售年渗透率达47.6%,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下半年连续5个月渗透率均突破50%。其中,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L2+智能座舱+OTA)渗透率已经高达85.52%,这个数字是传统燃油车的数倍。

  咨询机构J.D.Power相关报告显示,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驾驶功能”权重从2020年的12%激增至2023年的35%,成为仅次于续驶里程的第二大考量因素。燃油车若继续固守“机械素质优先”的传统叙事,无异于将战场拱手让人。

  燃油车与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分野,本质是电子电气架构的降维打击。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域集中式架构可实现毫秒级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而多数燃油车仍停留在分布式ECU架构,系统响应延迟高达数百毫秒。这种差距在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场景中尤为致命——电动汽车可流畅完成匝道汇入、主动变道,而燃油车往往因动力响应滞后被迫退出智驾模式。某合资品牌工程师坦言:“燃油车做智驾就像给蒸汽机车装5G模块,先天不足。”

  有研究表明,要实现L2+智驾系统,需额外增加8%~12%的硬件成本,而电动汽车因原生预留算力冗余,边际成本增幅不足5%。当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时,同价位燃油车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咬牙跟进导致利润归零,要么放弃智驾沦为“功能机”。

  绝地求生 燃油车智驾真能突破技术诅咒?

  当行业普遍认为“燃油车与高阶智驾绝缘”时,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却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从技术角度而言,燃油车实现中高阶智驾完全可行。”

  当前,业界认为燃油车难以实现中高阶智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技术瓶颈:一、燃油车12V蓄电池无法支撑中高阶智驾高算力和传感器的功耗;二、燃油车的散热系统无法满足中高阶域控的散热需求;三、燃油车的发动机迟滞可能导致体验不佳,甚至无法满足国家法规要求。

  在吴永桥看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首先,从实际功率数据来看,以中高阶智驾不同配置为例,中阶智驾较高配置的地平线J6M+3R11V功耗约110W,高阶智驾配置的Orin Y+3R11V1L功耗约250W,而纯燃油车运行时,风扇、ESP、EPS等器件的低压总功率在1000~1500W左右,智驾系统只占整车低压系统10%~20%的功率。智驾系统增加10%~20%的整车电耗并不是燃油车配备智驾的瓶颈,同时智驾系统也不会大幅增加油耗。而且智驾系统的运行并不都由蓄电池供电,车辆在运行或怠速时,整车供电由连接发动机的发电机直接提供。

  其次,燃油车也可以满足中高阶智驾的散热需求。从技术实现和成本上分析,中阶智驾以地平线J6E为例,风冷方案已基本可以满足散热需求,不会增加整车成本。若要实现高阶智驾,需要利用空调制冷剂构建额外冷却回路,会对整车布置安装带来新的挑战。成本方面,新建一条冷却回路所需的阀门管道等会给整车增加200~300元的成本。综合来看,技术上可以实施,成本也可控,所以燃油车也能满足智驾功能上车后的散热需求。

  最后,智驾功能上车也不会使发动机卡滞。中、低阶智驾系统都可分解为横向和纵向动力响应两个维度。横向上,博世早已在油车上量产车道保持、拨杆变道等低阶智驾功能。纵向上,虽然会存在用户体验差异,但这些差异与人驾驶时无异,比如电车加速更快,油车加速响应更平顺。

  从实际项目验证来看,在分析了电车智驾加速度响应时间需求、加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瞬时极限、稳态误差等方面后,博世从某个量产项目中得出“油车做高阶智驾对性能没有影响”的结论。智能驾驶系统在原子级可被分解为横向、纵向动力响应两个维度,其中横向动力响应高中低阶相同,在油车上低阶早已成熟实现,纵向动力响应虽与电车体验有差异,但无绝对好坏之分。

  退无可退 燃油车必须攻下技术“诺曼底”

  技术上既然有实现的可能,那就值得去努力实现。面对新能源汽车在智驾领域的强势崛起,燃油车已经退无可退,必须背水一战,打响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技术“诺曼底”战役。

  对于燃油车企业而言,首先是不能保守或者犹豫,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什么可输了。加大研发投入是突破技术困境的关键第一步。长期以来,燃油车在动力系统研发上投入巨大,忽视了智能化领域的积累。如今,必须转变思路,将资源向智驾技术倾斜。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核心技术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在硬件升级方面,燃油车企业需要攻克供电和散热难题,而这些其实可以通过与相关技术供应商一起联合攻关。软件算法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燃油车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发动机控制、底盘调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将这些经验融入智驾算法中。通过优化算法,使智驾系统更好地与燃油车的机械结构相匹配,弥补发动机迟滞等先天不足。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智驾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让智驾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驾驶场景和用户习惯,自动调整控制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驾驶体验。

  供应链的协同也是燃油车实现智驾突破不可或缺的环节。燃油车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和生产智驾相关的零部件。目前市面上纯燃油车中高阶智驾暂无真正成熟的量产方案,燃油车企业更需要携手供应商,从基础研发到零部件生产全方位合作,以加快智驾技术上车速度。

  亟需提速 燃油车企业正在行动

  燃油车在今后一个阶段仍然会有自己的市场,已经有燃油车大厂在推动燃油车搭载中阶智驾方案乃至高阶智驾方案。

  据博世团队推出《纯燃油车(不含HEV/PHEV/48V)中高阶智驾可行性评估》,目前最接近中阶智驾的方案为大疆在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车型上已量产的5R7V系统,该系统并非行泊一体域控,其中行车由TDA4VH(32TOPS)+前视3V实现L2自动驾驶功能;泊车由EQ5M芯片+4V实现HPA功能,已配置迈腾至尊版、帕萨特龙尊版、途观L智尊版等6款车型,平均售价20万元以上,2024年1~11月销量总和约2700辆;后续大疆计划在一汽-大众某车型量产基于TDA4 VH的中阶智驾方案(2026年)。

  除了大众汽车在积极推动,其他燃油车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智驾发展道路。作为豪华汽车品牌的代表,德系车企一直致力于将高端智能驾驶技术融入燃油车产品中。奔驰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投入巨大,不断优化传感器布局和算法,力求提升燃油车的驾驶辅助功能。例如,其最新款的S级燃油车,配备了更为先进的雷达和摄像头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L2自动驾驶功能,还在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奔驰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让燃油车在智能化体验上与电动汽车保持同步甚至领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豪华与智能的双重需求。

  另外一家德系豪华品牌车企宝马,则将重点放在智能驾驶与操控性能的融合上。该品牌深知燃油车在动力响应和驾驶乐趣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在开发智驾系统时,注重如何让智能驾驶功能更好地服务于驾驶者,而不是取代驾驶体验。其利用在底盘调校和动力系统控制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优化智驾算法,使车辆在自动驾驶过程中依然能保持出色的操控性能。例如,在高速行驶时,智驾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意图,精准地调整动力输出和悬架系统,为驾驶者提供既安全又富有乐趣的驾驶感受。

  当然,这些传统燃油车企所做的,整体还是偏保守,但至少表明在全民智驾时代,燃油车企业并未坐以待毙。它们也在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等方式,努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当比亚迪再次重构市场规则时,燃油车的真正危机不是电动化替代,而是智能化浪潮下的自我革命。技术从来不会主动宣判某个物种的死刑,惟有自我设限者会被时代埋葬。正如汽车工业史上柴油机逆袭、转子发动机昙花一现所昭示的:生存游戏的终极答案,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破局者。本报记者 张忠岳《 中国汽车报 》(2025-02-24  001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