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化,新势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彻底重塑了市场格局。然而,不少新兴品牌自踏入市场之日起,便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部分品牌甚至公然宣称“短期内不考虑盈利”。这种赔钱卖车的非正常现象,亟需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与重视。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曾在公开场合坦言:“卖一辆SU7净亏6万元,但我们还能承受。”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实则透露出新势力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一切代价的决绝态度。作为新势力阵营中的一员,小米汽车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与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能够暂时用其他业务的盈利填补汽车业务的亏损,但这种跨业务补贴的模式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合创汽车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过去两年间,该公司累计亏损金额超30亿元,总债务已攀升至49.2亿元。特别是在2024年,合创汽车全年收入仅为6.1亿元,而亏损额却高达11.3亿元,资金链极度紧张,运营举步维艰。无独有偶,哪吒汽车同样深陷困境。2021~2023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183.73亿元,在“烧光”228.44亿元融资后,无奈黯然离场。这些新势力品牌的折戟沉沙,归根结底是企业无法实现自我“造血”。
目前,在新势力品牌中,能够实现盈利的寥寥无几。即便如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这样起步较早的企业,至今仍深陷亏损的泥沼之中。尽管外界对小米汽车的发展前景抱有高度期待,但其2024年财报数据却揭示出不容乐观的现实。去年,小米汽车累计销量约13万辆,亏损总额高达62亿元,平均每售出一辆车亏损约4.5万元。粗略估算,即便小米汽车在2025年能达成交付35万辆的目标,其成本依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亏损状况依然严峻。
这种赔钱卖车的经营模式,短期内看似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拖垮企业自身,还会对整个汽车行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当部分品牌通过亏本卖车来维持运营时,其他车企为保住市场份额也不得不跟进降价,这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39%,这一鲜明对比凸显出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盈利挑战。
赔钱卖车现象对汽车行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产品质量问题。为降低成本以实现降价销售,部分车企不惜采取减配手段。一些尚有良知的车企可能仅在外饰件上做出妥协,而一些不良企业却在芯片、电池等消费者难以察觉的核心部件上偷工减料,更有甚者,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高强钢等核心被动安全部件上也进行减配,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当前汽车技术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在“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车企为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营销端,从而削减研发投入。缺乏技术革新,企业只能在低水平层面进行同质化竞争,最终可能面临行业洗牌的危机。
再者,新势力品牌能够“赔本赚吆喝”,背后依靠的是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而传统车企若盲目跟进,极有可能危及自身现金流,进而引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例如,一些零部件供应商的账期从原本的90天被拉长至180天,直接加剧中小供应商的倒闭风险,严重破坏产业链的稳定性。
更为严重的是,赔钱卖车现象还滋生了市场不正之风。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当亏本卖车成为部分企业的常态,那些坚守品质、踏实造车的企业就不得不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面对这一乱象,政府必须果断出手进行整治,以防范结构性风险的发生。近期,国家发改委已对“无序竞争”现象提出点名批评,并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
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汽车市场价格监测已刻不容缓。行业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价格监管体系,对异常降价行为进行及时预警,从源头上遏制恶性竞争。通过实时监测市场价格动态,分析价格波动原因,对不合理的价格变动及时干预,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同时,要严格市场监管,根据企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亏损预警指标,如连续亏损年限、资产负债率等。一旦企业达到预警指标,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扰乱市场正常秩序。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定期曝光典型案例,以起到警示作用,督促企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引导行业从单纯的“拼价格”向“拼技术、拼质量、拼服务”的方向转变。
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还与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赔钱卖车现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在损害行业根基。因此,行业各方应共同努力,整治赔钱卖车乱象,推动汽车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蒋尤《 中国汽车报 》(2025-04-14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