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网约车出事故,谁来担责咋成了一笔糊涂账?

发稿时间:2025-04-18 09:41:00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阅读提示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重要选择,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的网约车司机。然而由于平台与司机之间劳动关系不清、存在模糊条款,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划分存在诸多争议。

  因司机在驾驶中违规变更车道,意外发生车祸,乘客吴女士不幸流产,康复后将司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一起诉至法院,并申请追加事故车辆的承保公司为被告,要求赔偿医疗费、营养费、精神损失费等。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公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案,最终判定网约车平台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网约车平台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后,二审法院审理后维持原判。

  但司法实践中,对于平台是否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各地的判决差异较大。网约车司机、平台、保险公司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仍存在诸多争议。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平台规则、保险政策还是司机认知,都存在模糊地带,亟须予以明确。

  注册无提示,出事后“看情况”

  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涉民生典型案例中,王某擅自篡改驾驶证信息,租赁非营运车辆后在平台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接单时不慎发生交通事故。该案审理中,网约车平台称其作为平台运营商主要提供信息整合服务,并非本次事故的参与方;车辆租赁公司辩称车辆不存在安全隐患,事故与车辆本身无关;保险公司则称王某擅自改变车辆使用性质导致危险程度增加,三被告均认为自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记者以司机身份注册某网约车平台时发现,在注册流程中,平台并未明确告知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划分,也未强调必须购买营运车辆保险。

  随后,记者向平台人工客服咨询“司机在接单时出现交通事故,平台是否有帮扶政策或者会承担部分责任”时,客服表示,事故后的责任认定需要“看情况”,会由理赔专员处理,但具体条款并未公开。

  “注册时更关注平台抽成比例和奖励政策,安全责任这块没有细看。”网约车司机王宽(化名)表示,许多司机和他一样,只想着如何多接单赚钱,对潜在的法律风险缺乏认知。

  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表示,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多以警方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为准,判决肇事方应当承担的赔偿比例。“涉及司机与平台之间的责任划分,一般以平台注册协议为准,有约定按约定来,没有约定,则是谁侵权谁负责。平台如果未对司机进行充分风险提示、或存在模糊条款时,司机很可能处于弱势。”王雨琦说。

  在王某一案中,法院最终判决对于原告超出交强险部分的合理损失,由王某按照40%的比例赔偿,网约车平台对王某个人资质、使用车辆未尽到审核义务,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针对被告租赁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由于没有充分的事实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未取得营运资质则面临“拒赔”

  此外,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家车在没有取得合法营运资质的情况下从事网约车运营,不仅扰乱市场秩序,在发生事故时也容易因保险理赔产生纠纷。

  记者咨询多家保险公司发现,如果使用私家车保险从事网约车营运,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有权拒赔,除非车辆已变更为营运性质并购买相应保险。然而,不少网约车司机对此并不知情,误以为“有保险就行”。

  “营运车辆保费增加,报废年限也短,我不是全职当司机,也没想过要变更。”网约车司机张利(化名)在工作之余兼职“跑单”,虽已有三四年的时间,但他认为自己的车还是“私用”时候多,变更手续并不合算。

  此外,部分网约车司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出大事就没事”,甚至试图用私家车保险“钻空子”。“小事故可能蒙混过关,但重大事故一定会严格审核。”某保险公司理赔员表示,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核查车辆使用记录,若发现车辆长期用于营运却未变更保险性质,将直接拒赔。

  2021年,网约车司机张某利用私家车在接单过程中与一辆电动车相撞,造成对方重伤。张某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调查后发现其车辆长期用于营运,遂拒绝赔付。最终,法院判决张某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侵权责任难界定问题咋解决

  目前,网约车事故责任认定主要依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但平台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仍存在争议。王雨琦表示,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若平台在事故中存在过错,如未审核司机资质、未提示保险要求等,则可能承担部分责任;若无明确过错,则司机个人担责。

  “该暂行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需要有充分的证据。”王雨琦告诉记者,平台和司机之间的责任划分,需要结合造成交通事故责任的过错大小来划分赔偿比例,具体需要结合相关证据来判定。

  “赔偿金额不大的话,谁也不愿意讨麻烦跟平台打官司,浪费时间不说,也不一定赢。”王宽表示,接单过程中小剐蹭时有发生,因对法律了解不多,没想过要向平台追责。“能负担的赔偿,都尽量自己“消化”,实在赔不起的,才会想到找平台。”王宽说。

  记者搜索相关判例发现,对于平台是否承担责任,并无统一的判定标准。2022年,北京网约车司机李某在接单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客受伤。法院审理后发现,李某所在的网约车平台在注册协议中已声明“司机与平台为合作关系,平台不承担事故责任”,最终判决李某个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2023年,广州网约车司机赵某因疲劳驾驶发生事故,造成乘客重伤。法院审理认为,网约车平台虽未直接导致事故,但未对司机接单时长进行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管理疏漏,最终判决平台承担10%的赔偿责任,剩余90%由司机承担。

  王雨琦表示,破解网约车事故纠纷难定责问题,平台应加强司机准入审核,明确保险要求,并在事故处理中承担合理责任;保险公司可推出更灵活的网约车保险产品;司机自身也需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侥幸心理陷入法律纠纷。“只有各方责任明晰,才能让网约车行业更安全、更规范地发展。”王雨琦说。

责任编辑:张丽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