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汽车文化节背后的生意经

发稿时间:2025-04-18 13:58:0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青年网

  编前:作为拥有3.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汽车大国,我国汽车文化的打造和建设才蹒跚起步。今年,营造汽车文化氛围被写入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编制的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之中。在我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背景下,如何营造汽车文化氛围、如何让汽车文化成为消费引擎,给忙于内卷式竞争的汽车行业打开新的思路。为此,本报开设了“拉满汽车文化氛围感”栏目,用以记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汽车文化的行动与思考。

  一场汽车文化节的热辣滚烫,激起一座城市的消费浪花。

  3月21日,为期一个多月的第十七届上海汽车文化节,以“上”海“嘉”速为主题,在上海嘉定区拉开帷幕,而其中3月21~23日举行的2025 FORMULA 1(以下简称“F1”)中国大奖赛,则为这场汽车文化盛宴奉上了“头盘大餐”。

  今年恰逢F1大奖赛75周年庆典,进入F1时刻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化身一片沸腾的海洋,吸引了全球目光。赛道旁,观众们身着鲜艳服饰,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手中挥舞着各国旗帜与支持车手的标语牌,呐喊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看台上座无虚席,只为见证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狂欢。F1学院赛作为全新亮点首次亮相,全女性车手阵容飒爽登场,师炜作为中国首位踏入F1学院赛场的车手,更是引发了现场车迷的热烈欢呼。随后,经过56圈的角逐,从杆位出发的迈凯伦车队车手皮亚斯特里率先冲过终点,夺得F1中国大奖赛冠军。

  赛场内,一辆辆F1赛车宛如蓄势待发的猛兽,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金属光泽,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仿佛在诉说着对速度的极致渴望。随着信号灯的熄灭,赛车如闪电般飞驰而出,瞬间将观众的热情点燃至顶点。车手们在赛道上风驰电掣,展现着精湛车技,每一次弯道漂移、每一次直线加速,都让观众们心跳加速,惊呼不断。

  赛事期间,“梦想嘉”主题园与格子旗嘉年华在上海赛车场水景广场打造出多元文化融合空间,如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资源推荐、汽车文化体验等活动,吸引市民与游客沉浸其中,近距离感受赛车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作为格子旗嘉年华第二现场,同样热闹非凡,赛车主题展览、模拟器体验、音乐演出等活动,让F1赛事与城市风情同频共振,共同奏响这场汽车文化节的华章。

  汽车赛事点燃汽车文化激情

  2025 F1中国大奖赛官方数据显示,本次大奖赛共吸引超22万人次观众亲临现场观赛,这一刷新纪录的数字,让人们再次见证赛事经济的力量,也为地方政府和从业者在践行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营造汽车文化氛围的行动上打了样。

  国际汽联超级跑车委员会委员、金港企业高级副总裁戴晓东分析,大幅增长的观众人数让上海这座城市受益颇丰。从经济层面来看,F1赛事直接拉动本地消费,包括酒店、餐饮、交通、旅游等产业,22万人次观众可能带来数亿元的直接消费收入。此外,赛事期间国际游客的增加也提升了外汇收入。

  从城市品牌价值来看,F1作为全球顶级赛事,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曝光度,强化其“全球城市”定位,吸引外资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从产业联动效应看,赛事带动汽车后市场(如改装、高级定制)发展,同时促进嘉定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集聚,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展示与合作。而在文化影响角度来看,F1赛事普及赛车文化,激发了公众对汽车运动的兴趣,为本土汽车文化培育提供了土壤。

  戴晓东进一步介绍,汽车赛事其实是一门充满发展潜力的生意,其核心收入在于门票销售、赞助商合作(如车企、能源品牌)、媒体版权(转播权、数字内容);衍生价值包括周边商品(模型车、服饰)、IP授权(游戏、影视)、粉丝会员体系;还能带动区域经济协同,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赛事+旅游”生态。例如,上海嘉定依托F1赛事开发赛车主题公园、汽车博物馆等,而F1通过“Drive to Survive”纪录片吸引新观众,其商业价值从传统体育扩展至流媒体领域,实现粉丝年轻化与收入增长。

  在戴晓东看来,汽车赛事能促进汽车后市场升级,赛事对高性能配件、改装技术的需求倒逼行业规范化与技术创新,例如轻量化材料、空气动力学套件的研发,推动后市场从低端维修向高端服务转型;提升文化凝聚力,赛事是汽车文化的“活载体”,通过赛事IP(如F1)吸引年轻群体,形成粉丝经济,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升文化认同感;还可成为政策落地抓手,商务部试点任务中提到的“汽车改装规范发展”,赛事可作为实践平台,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行业监管模式探索。

  汽车文化唤醒沉睡的消费力

  时至今日,打造汽车文化正得到各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海文化促进会汽车文化分会理事、GT Show汽车文化产业博览会创始人吴中华介绍,去年底以来,多个政府文件对汽车文化有所提及。

  2025年1月,商务部等8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5~2027年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其中着重指出,要营造汽车文化氛围,推动汽车改装、汽车租赁、汽车赛事、房车露营、传统经典车等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因地制宜打造汽车与旅游、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消费创新项目。

  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指出,要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进一步延伸汽车消费链条,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在此之前,商务部等9部门于2023年10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样对相关领域予以重视,其中提到构建多层次汽车赛事格局,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赛事活动,发展国际级、国家级汽车赛事;丰富汽车文化体验,支持地方推进汽车博物馆和汽车影院等项目建设运营、组织开展汽车文化交流活动;加快传统经典车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传统经典车国内管理和进口政策等。

  当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其背后所蕴含的汽车文化正逐渐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购车决策与消费行为。

  戴晓东指出,“文化搭台,消费唱戏”,汽车文化节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拉动汽车行业乃至一座城市的消费。比如沉浸式体验,在文化节设置品牌体验区,提供新车试驾、智能驾驶技术演示,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力;文化赋能品牌,通过经典车展览、品牌历史长廊等,传递品牌故事与技术积淀,如保时捷的赛道基因、比亚迪的电动化革新;还可跨界联动,联合文旅、艺术领域打造“汽车+音乐节”、“汽车+科技展”,吸引非传统车迷群体,扩大潜在客户基数;更可以数据驱动转化,利用文化节流量收集用户偏好,定向推送购车优惠、定制化金融方案,实现“流量-线索-成交”闭环。

  汽车文化节点亮科技之光

  诚然,眼下的汽车文化节也正在演化为某种程度上的“汽车科技展”。人工智能+行动正在深入各行各业,而AI上车无疑是今年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近年来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汽车俨然成为全新科技的载体,而汽车文化节无疑是展示汽车新技术的窗口。

  在2025年上海汽车文化节的穹顶之下,新能源汽车如同银色的未来舰队,在光影交织的舞台上演绎着技术革命的史诗。当蔚来ET Preview概念车的鸥翼门缓缓展开,车载AI助手NOMI Mate 4.0用全息投影勾勒出2030年的出行图景。步入嘉定国际汽车城的新能源展区,比亚迪全新一代刀片电池技术正在改写行业认知。小鹏汽车以“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为核心展品,搭建起一座悬浮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科技舞台,为36天的汽车文化盛会注入了极具颠覆性的创新基因。

  这些技术创新正在催生新的消费场景,这场由汽车文化节搭建的技术舞台,正将电动化、智能化、AI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消费体验,汽车文化节持续释放技术红利,推动汽车从代步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进化。

  在汽车文化节上,车企竞相展示最新的技术成果。这种技术比拼会促使企业不断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同时,汽车文化节上的展示也为新技术提供了测试和用户反馈的平台,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及时对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加速其成熟和普及。

  随着创新前沿科技的展示和应用,行业内对于相关技术的标准和规范需求也日益迫切。汽车文化节作为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探讨和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

  而且,汽车文化节通过展示各种创新科技,向社会传递了汽车行业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形象,营造出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激发行业内人员的创新热情,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汽车科技,培养他们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爱,为行业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汽车文化的种子

  汽车文化,既离不开前沿科技的创新引擎,展现未来出行的无限潜能,也少不了历史底蕴的坚实基石,承载往昔岁月的记忆与荣光。前沿科技推动汽车迈向电动、智能、网联新境界,使之变身智能移动终端;历史底蕴则蕴含于老爷车、品牌传承之中,诉说着工业发展与时代变迁。在上海汽车文化节期间,众多面向青少年与爱好者的博物馆主题展、研学活动等,正成为传承这一文化的关键纽带。

  踏入汽车博物馆的主题展厅,时光仿若倒流。经典老爷车整齐陈列,镀铬的保险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或圆润或锐利的车身线条勾勒出复古风情,诉说着流水线改变世界的传奇。青少年穿梭其中,手指轻轻抚过车身,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在这些老车的故事里,他们看到了汽车技术从简陋的机械构造逐步走向精密复杂的演变之路。

  研学活动则让知识鲜活起来。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青少年们围坐在一台老式发动机旁,听导师讲解其工作原理,了解最初的燃油汽化、点火爆发如何推动活塞运动,进而驱动车轮前行。对比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科技的跨越如此巨大。

  当青少年站在展示智能网联汽车模型的展台前,前沿科技的魅力扑面而来。5G技术加持下的汽车,能实时与城市交通系统联动,自动规划最优路线、避开拥堵;车载人工智能系统如同贴心伙伴,依据驾驶员的表情、语调感知情绪,调节车内氛围,这些神奇的科技点燃了青少年心中的热情。

  在上海汽车文化节期间,这类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更在他们心底种下了汽车文化的种子。随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未来他们或许会投身汽车研发,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攻克新能源续驶瓶颈,或是优化智能驾驶算法;或许会成为汽车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领略汽车历史与前沿科技融合的魅力。在历史底蕴与前沿科技的双重滋养下,汽车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汽车×多元生态”不设限

  当汽车由交通工具变成生活空间,乃至一种文化符号,汽车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吴中华刚在苏州完成了2025中国汽车文化风尚秀(GT SHOW)的举办工作。作为成功举办8届、颇具行业影响的汽车文化盛会,GT SHOW今年以汽车赛事运动、个性定制升级、汽车户外旅行三大核心精髓,配合汽车周边文创产品,打造了一个年轻潮流的汽车生活方式展会,吸引了20余万专业玩家和观众共襄盛举。

  吴中华透露,与大家印象中只展示汽车的汽车文化节不同,GT SHOW除了展示汽车改装文化,还融入了露营、滑雪、潜水、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模型、文创、美食、乐队演出等一切车主喜欢的元素,并邀请小红书、得物汽车、懂车帝等平台加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汽车文化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一种情怀与梦想,也是一种氛围,我们展示的是有车以后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一场强社交属性的车迷聚会,让GT SHOW成为车迷打卡的目的地。”吴中华说。

  汽车与文旅的结合更是当下最时髦的热门焦点。吴中华介绍,在GT SHOW举办期间,苏州会场周边酒店都随之涨价。从全国各地涌向苏州参会的改装车主,必然要品尝当地的美食、游览当地的景点、购买当地的特产文创,观看当地的演出,还会在展会期间洽谈交流合作项目,被苏州的美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吸引后,可能还会考虑在苏州置业、开办公司等。借由一场汽车文化节,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文旅和经济价值。

  戴晓东也指出,“汽车+文旅”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开发,比如自驾游生态圈,设计“川藏线新能源自驾”、“江南古镇房车露营”等路线,配套充电桩网络、营地服务,解决用户续驶焦虑;赛事观赛旅游,打包F1门票、酒店住宿、赛车模拟体验,打造高端观赛套餐,吸引中高收入群体。

  此外,企业还可以对文化IP进行深度挖掘,如以“汽车+影视”的模式,开发电影《头文字D》主题赛道体验,复刻经典场景,吸引影迷参与;工业旅游,开放车企工厂参观,结合技术讲解与品牌展示,增强用户信任感;政策协同创新,在自贸试验区试点“经典车保税展示”,吸引收藏家与投资者,形成经典车贸易、展览、拍卖的完整链条。

  汽车文化节远不止是一场车迷狂欢,背后更蕴藏着无限商机,只有精耕细作,方能在这片富矿中掘出真金。而在中国汽车市场,对汽车文化这座金山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张丽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