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汽车从2021年开始迈入出口“高光期”,特别是在2023年汽车出口数量达491万辆,使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对此,招商银行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三大因素驱使中国车企“走出去”,包括汽车内需市场存量博弈、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补位、中国汽车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得到大幅提升等,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升级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将驱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向“走上去”转变。
针对中国汽车如何实现高质量出海这一话题,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化仍是中国整车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产品维度看,不论是整车智能所代表的大维度智能化,还是以座舱智能为代表的小维度智能化,在将工业品的耐用性与科技产品的创新性相结合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终端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整车企业在智能化领域有独特优势
郑赟认为,中国整车生产商在智能化领域相比外资车企有着独特优势,突出体现在成本控制成为辅助驾驶核心竞争维度,中国整车企业在技术探索和成本方面具有显著竞争力。而外资车企若独立发展智能化将面临不少挑战,郑赟具体分析提到:“它们长期依赖全球统一车型平台,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优势反而成为智能化转型的负担,全球车型摊销成本和既有架构的限制都制约着它们的转型步伐。”
郑赟还表示,相对于外资车企企业,中国整车企业的本地化优势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涉及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底层架构等。
此外,他还强调良性竞争应体现在平衡价格压力与技术投入,并预计未来10到12个月内,中国整车市场竞争将逐步趋稳,竞争焦点也将从价格转向技术方案,如比亚迪借助技术优势提供高配功能就是典型案例。
中国正成为汽车产业转型的焦点市场
在此前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先生曾表示,中国成了跨国公司业务增长的稳定器。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也指出,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外资车企正通过深化本土合作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对此,郑赟认为中国市场对外资品牌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约占全球三分之一份额,具有长期议价能力,是外资品牌销量和利润的重要支柱。
其次,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引领了新能源汽车革命,在产品创新、科技应用、数字化销售和生产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种领军市场的地位将对未来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和新产品爆发的焦点市场,外资品牌无不希望在这波新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他具体表示:“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为外资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创新试验场。”
应根据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产品主打方向
对于出海规划,郑赟发现中国车企大多有着强烈的出海意愿,对此他分析认为:“尽管国内市场庞大,但增速放缓促使企业寻求海外市场更好的盈利表现,特别是南美、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对中国车企尤为重要。”
他还提到,中国汽车在质量、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效率等方面已具备明显优势,这些优势在不同区域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南美市场主要依靠性价比优势,在东南亚市场则强调产品力,在中东和欧洲市场则需要兼顾高科技性能与合理价格的等。
“中国车企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产品主打方向”,郑赟认为,中国车企需要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另一方面优化全球布局,根据不同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策略,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面向多地域的高质量出海。
汽车制造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批应用场景
针对今年以来大火的人形机器人概念,郑赟指出,汽车制造厂确实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批规模化应用的场景之一,这是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关键路径。
郑赟认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虽然尚不能断言将成为全球主导者,但确实具有先发优势核心优势正在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成本控制能力。他还预计人形机器人将分阶段渗透,从替代高风险和高度重复性的工序开始布局,再逐步进入复杂工艺环节。
同时他也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尚未优化到位,未来成本压缩空间和专用定制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将决定其普及速度;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但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仍是决定其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