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韩系车战略沉默意在蓄势重生?

发稿时间:2025-05-06 09:29:00 来源:中国汽车报 中国青年网

  2025年上海车展以空前的规模与科技含量成为全球焦点,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席卷展台,中国品牌高调占据C位,德系、日系车企加速本土化转型。然而,在这场行业盛宴中,现代、起亚、捷尼赛思等韩系品牌的集体缺席,引发行业疑惑与热议。这是否意味着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彻底溃败?还是其为推进战略调整有意为之的技术性沉默?

  韩系车此次缺席上海车展并非偶然,而是其在中国市场深陷困境的缩影。自2017年起,北京现代销量从巅峰时期的114万辆,连年下滑至2024年的15.4万辆,市场份额从3.8%萎缩至不足1%。与在中国市场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现代起亚集团在全球市场仍以723万辆销量稳居全球第三,利润率甚至超过丰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悖论,揭示了韩系车在华战略的多重矛盾。

  韩系车早年凭借高性价比和设计美学在中国市场立足,但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其转型步伐明显滞后。尽管现代IONIQ系列、起亚EV6等车型在欧美热销,但这些产品未及时引入中国市场,反而依赖燃油车“吃老本”。与此同时,中国品牌通过电动化技术快速抢占市场,比亚迪单月销量即可突破20万辆,而韩系车全年销量甚至不及这一数字。

  韩系车在华困境也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中韩关系波动有损消费者对韩系品牌的信任度,而现代起亚集团在技术投放上的“双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疏离感。例如,其全球主打的E-GMP纯电平台车型迟迟未在中国落地,反而将中国定位为“出口基地”。2024年,悦达起亚24.8万辆销量中,有超17万辆为出口,北京现代出口占比也达到30%。这种“重出口、轻本土”的战略,被解读为对中国市场的傲慢。

  尽管缺席车展被视为“不祥之兆”,但韩系车似乎并不甘心就此败走中国市场,而是寻求更务实的生存策略。被问及缘何缺席上海车展,北京现代董事长吴周涛明确表示,2024年底股东双方增资80亿元,用于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目前产品尚在开发阶段,因此“不具备展示条件”。可见,韩系车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以时间换空间,聚焦资源突破转型瓶颈。

  笔者认为,韩系车转型发展有三大支点。第一,出口导向的“中国制造”。韩系车正将中国工厂定位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北京现代计划,2027年出口量突破15万辆,悦达起亚则瞄准东南亚市场,利用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辐射海外。这种策略虽显保守,却为其赢得了喘息之机。

  第二,本土化技术合作。起亚与华为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合作、捷尼赛思推进国产化、现代N系列以性能车切入细分市场等一系列动作,显示出韩系车正试图通过本土化合作重塑竞争力。

  第三,押宝新能源产品。北京现代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2026年后将陆续投放5款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与增程技术,试图弥补电动化短板。

  韩系车的转型策略虽具现实意义,但能否在中国市场实现“破圈”,仍需跨越三重门槛:

  其一,技术追赶与差异化竞争。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进入“技术内卷”阶段,800V超充、城市NOA、固态电池等技术成为标配。韩系车若仅靠“跟随策略”难以突围,需在智能化体验或成本控制上建立独特优势。例如,现代汽车与百度、华为的合作能否催生差异化产品,将决定其市场接受度。

  其二,品牌形象重塑。长期的低价策略使韩系车被贴上“性价比”标签,而新能源时代的高端化竞争需要品牌溢价能力。捷尼赛思虽定位豪华,但其在华年销量不足万辆,如何打破“叫好不叫座”的魔咒,仍是难题。

  其三,产业链协同与成本控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高度成熟,本土品牌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成本优势。韩系车若继续依赖进口核心部件(如电池、芯片),将难以在价格战中立足。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供应链企业的崛起,或许为韩系车提供了合作契机。

  未来,韩系车若能在新能源产品落地、本土化合作深化、出口战略协同上形成合力,或许能在中国市场迎来发展的“第二曲线”。毕竟,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未有常胜将军,惟有灵活应对变革者方能长久立足。这次“消失”的背后,或许正酝酿着一场静默的反击。张忠岳《 中国汽车报 》(2025-05-05  003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