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突飞猛进显而易见。这种进化背后,其实是合资品牌下大力气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的结果,一些品牌并不讳言此点,并将“含华量”作为一种竞争优势进行宣传。合资品牌如果在智驾方面迎头赶上,再配以传统品牌调性的一些优势,在与自主品牌的竞争中还有一战之力。
合资品牌的智驾“胜负手”
前段时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地平线投资并成立合资公司,旨在为中国市场提供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大众与地平线的合作,体现了合资车企在辅助驾驶领域发起反击的一个缩影。在今年上海车展上,人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合资车企在智能化方面的强烈攻势。
以上汽通用别克全新Electra E5为例,该车型搭载了全新一代VCS智能座舱系统,配备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支持5G通信,并具备了全新升级的语音交互、多屏联动、无线CarPlay和手机互联等功能。在智驾层面,新车全系标配全新一代Super Cruise辅助驾驶系统,并引入了全新的指令变道功能。
除了这些公开的合作,还有一些尚未对外公布的“暗线”合作。一位智驾系统供应商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许多合资车企都有意向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其中一些合作已经实现,而其他一些仍在洽谈之中。
“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反击,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面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合资车企不可能无动于衷。崔东树认为,合资车企在品牌、资金、渠道、人才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若全力投入智能化,有望实现追赶。“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反击,背后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招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白毅阳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合资车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智能化成为其必须弥补的短板。
过去一年,中国车市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崔东树指出,中国车市出现两大趋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迅速提升和自主品牌份额的快速增加。这两大趋势的背后,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方面的巨大优势。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同时,得益于本土供应链在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发展,自主品牌也在智能化上建立了优势。”白毅阳表示,这两大优势的叠加,为自主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落后,不仅仅是产品上的落后,更是体系能力上的落后。”白毅阳表示,在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的决策链条很长,一款车型从立项到上市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这种决策机制在燃油车时代并无大碍,因为燃油车技术已成熟,市场变化相对稳定。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技术、市场变化迅速,过长的决策链条会导致合资车企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化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白毅阳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果合资车企不能在智能化上赶上自主品牌,那么其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将充满挑战。
“含华量”不断升高
面对智能化的落后局面,合资车企开始积极寻求与国内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合资车企与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一位智能驾驶供应商的代表指出,一方面,合资车企急需提升智能化水平,但自主研发不仅耗时且需要大量资金,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与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合作成为一条快速通道;另一方面,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也需要开拓市场,合资车企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实际上,这种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开始与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携手合作。“合资车企的‘含华量’,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前述汽车分析师表示,所谓“含华量”,原指车型中配装华为零部件的比例,现在扩展为车型中配装中国本土科技企业软硬件的比例。实际上,“含华量”不仅关乎比例,更是趋势的体现。随着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其“含华量”正逐步提高。
“合资车企的‘含华量’,体现了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态度。”白毅阳认为,如果合资车企能够放下架子,积极接纳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那么它们在智能化领域追赶自主品牌是完全有可能的。
新合资时代来临?
随着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反击,我们是否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合资时代?“新合资时代确实有可能到来。”崔东树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的关系已经从竞争转变为竞合。一方面,双方在新能源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双方也在智能化等领域展开合作。
“新合资时代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时代。”白毅阳指出,当前汽车产业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等都在参与其中。因此,合资车企的合作伙伴也将更加多元。
除与自主智驾供应商合作外,合资车企还寻求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合作。例如,宝马集团宣布与河钢集团签署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的汽车用钢供应链;Stellantis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服务、后市场领域开展多项战略业务合作。“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合资车企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一位汽车分析师认为,只有拥抱变化、积极合作,合资车企才能在新能源时代立足。
当然,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反击并非一帆风顺。例如,一些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投入并不坚决,导致其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有限;一些合资车企与自主智驾供应商的合作并不顺畅,双方在技术、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反击,还需要时间和努力。”崔东树认为,虽然合资车企已经意识到智能化的重要性,但要真正赶上自主品牌,还需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变革。
“新合资时代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白毅阳进一步表示,只有那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变化的合资车企,才能在新的时代中立足并发展。
“含华量”的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重构。当合资品牌将中国供应链的创新势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时,传统的品牌溢价正在被技术溢价取代。这种转型既面临数据安全、文化融合等挑战,也孕育着全球产业标准重构的机遇。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惟有在“拿来”与“输出”之间找到平衡点,合资品牌才能在智能汽车时代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