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大陆”。
奇瑞汽车寻求港股IPO,筹资目标108亿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预计将于5月20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上市;还有格林美、正力新能、先导智能等汽车供应链企业也在跑步奔赴港股……一时间,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成了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上市融资的“风水宝地”。
不仅如此,香港也成为国内车企产品布局的“新蓝海”。近年来,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车企争相抢滩香港新能源汽车市场;理想、五菱及江淮商用车等众多中国品牌也看上了这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化自由港。
扎堆上市 赋能“出海”
作为“国内惟一尚未上市的大型整车企业”,奇瑞汽车赴港IPO吸引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赛力斯、宁德时代等产业链企业也在选择港股二次上市,努力圆“A+H”股之梦。
尽管5月上旬刚刚透露出这一消息,但其实奇瑞汽车早在今年2月就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据称,这是自2004年奇瑞汽车首次启动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后的第6次冲刺。分析认为,作为一家销量和知名度皆跻身国内头部梯队的车企,奇瑞日益向好的业绩成为其此次港股上市的底气。
奇瑞汽车的招股书显示,其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的营收分别为926.18亿元、1632.05亿元、1821.54亿元;2022年、2023年年度利润增长率近80%。在销量方面,2025年1~4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82万辆,同比增长15.3%;累计出口汽车34.3万辆,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2.5万辆,同比增长140.7%。近期,随着奇瑞汽车在西班牙合资工厂的投产,也让其成为国内率先在欧洲落地制造工厂的车企。奇瑞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
“选择赴港上市,更多彰显的是奇瑞汽车国际化的雄心。”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奇瑞汽车赴港IPO,既可以凸显更鲜明的国际化标签,也可以具备更多元的融资渠道,其募集资金的目的,也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及海外市场拓展,这都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的“源头活水”。
在赴港上市的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中,尽管在产业链中所处地位不同,但上市目标却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将正式在港股主板上市交易的宁德时代,正在积极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或筹建。其招股书表明,此次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为公司长期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从已经披露的消息看,仅今年4月就有6家国内供应链企业冲刺港股IPO。其中,与宁德时代类似,已经在A股上市的三元正极材料供应商格林美也是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募资为其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撑。2024年前三季度,格林美营收为248.72亿元,同比增长22.96%;归母净利润为9.04亿元,同比增长65.06%。
同样布局“A+H”股的动力电池设备供应商先导智能,2024年以来就积极配合头部客户的“出海”战略,持续优化全球服务网络和资源配置,在德国建设并启用了首个欧洲物流中心仓,海外业务占比快速提升。先导智能H股招股书显示,2024年1~9月,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到22亿元,同比增加41.0%,收入占比提升至近25%,公司毛利率达到36.4%,其中海外市场更是达到39.8%。随着海外更高毛利率订单的持续转化,海外市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正在“挤爆”港交所。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港股市场有3家国内车企成功上市,融资总额超40亿美元(时价1美元约合人民币7.21元)。“香港股市独特的地位,可以为这些国内汽车企业‘出海’赋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向记者表示,这些赴港上市的企业基本都有拓展海外业务需求或正积极筹备“出海”,其募资的主要目的,也几乎都是用于海外业务拓展及企业国际化领域。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股市的独特优势,将为这些企业带来良好预期。
搅动车市“一池春水”
在香港中环看车水马龙的告士打道,是连接香港东西向的主干道。如今,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相继入驻,形成一道新的风景。
“香港是小鹏汽车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说。4月15日,小鹏汽车在香港发布2025款小鹏X9车型。作为小鹏汽车旗舰MPV,新款小鹏X9售价35.98万~41.98万元。近一年前的5月17日,小鹏汽车初次登陆香港,发售了小鹏G6和X9,并在当年三季度开始交付符合香港法规的右舵版车型。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也已在香港投资开建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由单纯向当地售车转为提供更加全面的出行服务。
香港地处我国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经济特区隔河相望。这里没有本土汽车制造厂商,车型大多依赖进口。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香港的汽车市场几乎由丰田、本田、奔驰等国外品牌占领。但近年来,中国品牌持续涌入,正在改变香港的汽车市场格局。
早在2013年,比亚迪就在香港投放了第一批电动出租车,拉开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进入香港的帷幕。2021年,比亚迪于香港市场推出了乘用车品牌,并在2022年在香港上市了旗下纯电动SUV车型BYD ATTO 3,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为比亚迪在香港市场销量提升打下了基础。
据香港运输署统计,今年1月,特斯拉在香港的私家车注册量为202辆,市占率从往年最高时的54.3%缩水至8.42%。同月,比亚迪以847辆的注册量登顶香港私家车市场,市场份额攀升至35.31%。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在香港市场的销量为2471辆,特斯拉为1430辆,比亚迪市占率达到29.6%,特斯拉市占率为17.2%,差距逐渐拉开。其后是宝马、极氪等品牌。
2024年,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自主车企接连进入香港市场。吉利控股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于2024年7月登陆香港市场,推出了极氪X、极氪009两款车的右舵版车型。同时,极氪宣布携手汽车经销商锦龙汽车集团,正式登陆港澳市场。更早的2024年1月,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就已经在香港开始发售。而且,广汽埃安还在香港部署超300座1000V超级充电站,并规划6座销售中心。目前,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理想、五菱及江淮商用车等众多自主品牌已经立足香港,持续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
“自主品牌立足香港,搅动了香港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长江商学院副教授陈晖认为,作为国内少有的右舵车市场,香港对自主品牌汽车“出海”有着特殊意义。通过以香港作为“桥头堡”建设销售及服务网络,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右舵车市场的消费偏好、运营经验,来更好完成自身产品、服务网络的建设,继而深入布局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同时,也可以将香港作为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市场的重要窗口,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加速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全球化进程。
香港布局 辐射全球
无论是进军H股,还是以新能源产品大力布局香港市场,汽车企业看中的都是香港作为窗口链接世界的地位。
其实,港股不仅拥有区位优势,也是重要的企业募资国际平台。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枢纽,香港证券市场凭借独特的优势与机制红利,持续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早已在港股扎根,“蔚小理零”等造车新势力也已登陆港交所。今年以来,奇瑞、赛力斯、宁德时代等产业链企业纷纷瞄准港交所,再次为国内汽车企业赴港上市添了“一把火”。
“除了募资之外,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自主品牌车企国际影响力也是港股的重要职能。”曹鹤表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多元的融资渠道。汽车产业链企业如果在香港成功上市,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全球投资者群体,如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知名资本,将有助于增加融资机会,提高资金筹集能力,为企业的国际化业务拓展、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等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同时,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自主品牌车企在港股上市能获得更高的国际曝光度,有助于树立全球品牌形象,为企业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和进行海外融资打下良好基础。
“无论是在港股首次上市还是二次上市,都可以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曹鹤解释,港股市场投资者本身的构成多元化,从而可以使车企在香港上市后,公司的股权分布更加合理,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效率和透明度。而且,香港证券市场有着成熟和严格的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规范化运营,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如今有了港股通,内地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使得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港股市场至今已汇聚超2500家中外上市公司。投资者可通过单一市场布局新能源、科技、消费、金融等不同行业,尤其是在“中概股回归”趋势下,港股成为投资中国新能源、科技企业的核心平台之一。数据显示,港股中的中资企业市值占比已超70%,形成“本地+内地+国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当然,车企在港股上市,也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陈晖提醒到,规范、严格的监管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也会提升上市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及抗风险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在数次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中,港股基本都能率先回暖,体现了港股较强的抗压能力,同时也为港股带来了独特的吸引力。“港股具备的一系列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成熟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使其成为全球企业看好的融资平台之一。”他说,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赴港IPO,不仅可以募集资金,而且还能借助港股这一国际化融资平台撬动全球资本、提升企业市场信任度。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争先恐后布局香港市场,不仅看中其链接全球的功能,也看中其市场本身。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普及最快的地区之一,2023年纯电动私家车在新车市场占比突破66%,远超燃油车。消费者对环保理念的认同和用车成本的考量,促使“油转电”趋势明显,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韦福雷表示,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汇聚全球品牌,执行国际标准,是展示新能源汽车品质和技术实力的窗口。自主品牌车企如果能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其产品经受住了国际市场的考验,对提升品牌国际认知度有益。目前,全球汽车市场中约30%为右舵车,香港作为典型右舵车市场,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右舵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可为后续拓展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右舵车市场奠定基础,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
“香港汽车市场不仅有金融和专业服务的支撑,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新机遇。”曹鹤认为,香港成熟的国际化资本市场和专业金融服务体系,可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提供融资、海外并购、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支持,也可助力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同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自主品牌在香港布局销售网络和研发中心,可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制造业集群和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效协同。不仅可为拓展亚太市场提供坚实保障,还有望推动形成自主品牌“香港布局、辐射全球”的战略布局。
双向奔赴 同频共振
布局香港,于企业而言利好众多;于香港而言,同样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事实上,香港一直对经济多元化有诉求,尤其是科技创新、新能源发展,这从其政策倾向也可窥见一斑。
前不久香港发布的《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披露,香港特区政府会在新能源运输基金预留约7.5亿港元(时价1港元约合0.924元),资助出租业和专营巴士公司购置电动车辆,并推出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资助试验计划。而且将通过“智慧交通基金”资助多个自动驾驶车辆及车联网测试项目。此外,为鼓励市民购买电动汽车,政府在税费上给予了极大的优惠。据香港环境保护署官网显示,仅在2024年前3个月香港的有关支持政策中,大部分电动私家车每车就可豁免高达9.75万港币的首次登记税。此外,私家车主报废及注销其符合条件的旧车(含燃油及电动汽车),然后再登记一辆新的电动汽车,可享有更高的首次登记税优惠,类似的“以旧换新”计划根据不同情况每车最高可免28.75万港币的税费。
与此同时,香港的充电桩数量正持续增加。充电站通常由非营利环保组织、电力公司及运输署设立。在繁华的铜锣湾、尖沙咀等地,几乎每个街角都有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配有快慢双充接口的充电桩。如今,充电桩已经覆盖全香港18区,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香港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不仅体现了其经济、科技、市场国际化、多元化的一贯方针,也呈现出开放包容的良好营商环境。”陈晖谈到,香港对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了资金支持及孵化土壤,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注入了多方面的保障,无论是股市还是汽车市场,都彰显出明显的经济多元化特征,以及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市场的强烈意向。
随着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进军香港,以及上述政策、基础设施的合力支持,香港汽车市场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香港汽车市场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腾势、极氪等自主品牌已在当年跻身香港销量榜单前20位;其中比亚迪当年在香港销售汽车5490辆。越来越多私家车主逐渐转向电动汽车,而且对新能源MPV情有独钟。2024年小鹏X9、极氪009等新能源MPV销量已超过丰田埃尔法,实现了自主品牌的反超。
如今,随着香港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香港“生根开花”,不仅为香港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支持,也将为香港经济繁荣稳定带来新的引擎。“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曹鹤认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入港,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香港具备科技与经济多元化政策优势的重要反映。当香港特区的发展愿景与企业的创新活力同频共振,这场双向奔赴正重塑香港的美好前景,这也将使香港从国际资本的“中转站”蜕变为自主品牌车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新的“策源地”。本报记者 赵建国《 中国汽车报 》(2025-05-19 006-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