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转向还能原地“起舞”、全嵌入式折叠方向盘、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变得越来越智能。
面对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跨国车企选择牵手中国企业,加大智能化投入。“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跨国车企与中国自主品牌的关系已经从竞争转变为竞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双方在新能源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在智能化等领域展开合作。
有的选择与中国车企合作,优势互补。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共同研发了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并在软件领域展开深入合作。通过这次合作,大众“学习”了中国智能电动技术,弥补了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不足;而小鹏则借助大众的全球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有的牵手智驾供应商,为产品“增配”。奥迪与华为合作,即将上市的全新奥迪A5L系列车型搭载中国市场专属的数字化功能;宝马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基于阿里通义AI大模型,联合开发AI引擎,将应用于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大众不久前宣布向地平线投资并成立合资公司,旨在为中国市场提供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跨国车企急需提升智能化水平,但自主研发不仅耗时且需要大量资金,与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合作成为一条“快速通道”;另一方面,自主智能驾驶供应商也需要开拓市场,合资车企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跨国车企还在寻求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合作。例如,宝马与河钢集团签署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的汽车用钢供应链;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服务、后市场领域开展多项战略业务合作。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大众与QQ音乐、火山引擎等多家中国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类跨国合作不仅有利于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利于中国的前沿技术“走出去”。近期,由宝马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超感智能座舱首次在亚洲亮相,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据了解,这项新技术将于今年底实现量产,并反向输送至欧洲工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们在中国设立了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超过3000名工程师专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与数字化用户界面,并与多家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将前沿AI技术融入汽车产品。”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说,法雷奥将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研发放到中国,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快速增加,不少在中国开发的技术先在中国上车和量产后,快速推广到欧美市场。
中国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也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新技术策源地。崔东树认为,许多跨国车企已经意识到智能化的重要性。从产品到平台,跨国车企正将“中国需求”作为研发体系重构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