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语涵
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持续突破50%的临界点,燃油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当消费者购车决策从“三大件”转向“智能体验”,燃油车企业也开始追赶,纷纷牵手中国智驾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专家表示,这场转型既孕育着收复市场的机遇,也暗藏技术、成本与生态的多重挑战。
◆ 燃油新车加速拥抱智能化
“最近看了大众、奥迪等几款燃油车,车载娱乐、语音交互、辅助驾驶等智能化功能都跟上来了。”近期正打算换车的市民王先生,原本想换辆插混或增程汽车,但试驾几次后,几款燃油车也列入了他的意向清单。
在新能源转型中处于落后身位的合资汽车品牌,正在加速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8月,一汽奥迪发布全新A5L,这款传统燃油车型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从而具备高速领航、城区NOA(导航辅助驾驶)、代客泊车等此前多见于新能源车的功能。
记者注意到,电动化转型持续落后于自主品牌,越来越多合资品牌正改变打法,不再试图复刻电动化路径,而是聚焦智能化“补课”,从而守住其经典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力。号称上汽大众“最聪明的油车”,途观L Pro率先尝试智能化,车内不仅配备大尺寸中控屏和副驾娱乐屏,还与大疆车载合作提供辅助驾驶系统。日系车企也开启智能化渐进路线,广汽丰田第九代凯美瑞、东风日产天籁、本田CR-V等车型,先在智能座舱上加项,实现新能源车型标配的中控大屏、语音交互等功能。
◆ 转型依赖中国智驾方案
如何追赶智能潮流?实际上,合资车企的智能化转型,正深度依赖中国智驾企业的技术输出。
近期,宝马与国内智驾独角兽Momenta达成联合开发协议,将合力推出覆盖全国的城区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无独有偶,奔驰通过参股Momenta,使其成为在华智驾服务的核心供应商。奥迪则选择更多元的合作路径,既与Momenta合作打造全新子品牌,也与华为在智驾、车机系统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合资车企的共同选择,源于中国智驾方案“性价比”与“适配性”的双重优势。“中国智驾团队平均水平领先于国外大部分公司,更重要的是,便宜又好用。”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以Momenta举例,其方案已在130余款量产车型上搭载,并呈现出“飞轮效应”,装车量超过30万辆,智驾方案在不断累积的道路里程上被验证和迭代。“除了成本优势,中国智驾方案也更懂中国路况,这让合资车企无需为本地化适配额外买单。”张抗抗说。
此外,华为、大疆等中国智驾企业的差异化布局,进一步丰富了合资车企的选择。
◆ 智能化转型机遇挑战并存
智能化或为燃油车打开收复市场的窗口。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展望下半年汽车市场走势时,特别提到伴随燃油车智能化转型加速,近期新车型不断落地,燃油车市场竞争力将有所增强,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有利因素。
但燃油车智能化转型之路也绝非易事,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的赛跑,或成为最大挑战。业内预估,燃油车在智驾和座舱上的“补课”,将使其成本提升15%至20%,这让处于中端及性价比市场的车型面临更明显的压力。此外,智驾能力正在快速迭代,燃油车即便跟进,也可能始终处于“追赶者”位置。
尽管如此,燃油车智能化的长期价值不容忽视,多位合资车企高管曾先后表态,提升燃油车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行业共识。在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郑新芬看来,智能化变革虽然给燃油车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为其赋能。燃油车积极拥抱智能化,将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延长燃油车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