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加速落地,有何深意?

发稿时间:2025-09-19 16:03: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9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导向绝非概念,而是我国面向未来产业布局的重要策略和指南。”有关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融入汽车制造,是推动汽车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重要支撑。

  激活汽车“智造”新引擎

  针对科技部上述表态,有关专家认为,从政策高度看,它紧密贴合“制造强国”和“建设汽车强国”战略,以人形机器人为切入点,汽车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提升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截至目前,国内主要整车制造企业和一些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启了人形机器人进入生产线的实践和探索。在汽车制造车间,传统生产模式正面临新的市场挑战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迫切需求,从车型快速迭代,到个性化、定制化、共线生产等新的生产需求,都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凸显了效率瓶颈、精准及一致性、柔性不足等困境,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具备一定智能化、精准操作、柔性化等独特优势,成为打破僵局、重构汽车生产范式的“新钥匙”。

  其中,在汽车总装环节,传统工业机器人已经逐渐难以适应非标准化部件的柔性装配需求。以车门密封胶为例,不同车型车门弧度、尺寸存在细微差异,传统机械臂需频繁更换模具与编程调试,效率低下且难以保证质量一致性。人形机器人却可凭借环境感知能力与灵巧手操作技术打破这一困境,通过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感知车门轮廓,灵活调整机械臂角度与力度,精准完成动作,确保质量一致性,从而提升车门密封性与隔音效果及使用寿命。

  在汽车座椅电路对接这一精细作业中,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同样显著。其五指灵巧,能够模拟人类手部动作,精准抓取细小的电路插件,凭借视觉识别与力反馈控制,将插件准确无误地插入对应的接口,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插件损坏或接触不良。并可与其他机器人实现多机协同装配,单工位作业效率提升40%,装配误差精度显著提升,并降低了人工干预频率,让汽车装配的精准度与效率达到新高度,突破了自动化装配“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车型更新迭代加速,多车型共线生产成为车企应对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然而,传统生产线在面对这一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设备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生产切换周期长。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为柔性生产带来希望,其能迅速调整工作模式,依据车型信息自动规划动作路线,利用机械臂精准抓取电池模组,完成安装任务。无论是紧凑级轿车还是大型SUV,人形机器人都能根据车型特点,及时调整操作流程与参数,有效提升了生产线的通用性与灵活性,缩短了新车型量产周期。

  高效协同双向赋能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专业机器人供应商正在瞄准这一赛道,而且一些车企也在开展自研。

  其中,特斯拉就凭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敏锐捕捉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机遇,开启入局自研。而车企自研更能精准把握自身需求,提高效能和人形机器人本身的定向价值。

  除了车企自研,机器人企业与车企及上下游供应商间的生态合作,正编织起一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提供土壤。一些科技公司和相关供应商在这场生态合作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将车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为机器人感知能力提升注入新动力。 在汽车领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技术用于车辆自动驾驶的环境探测,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等优势。应用到人形机器人后,与视觉传感器等其他感知设备融合,形成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其对复杂环境的感知更加全面、准确,在光线变化、背景干扰等复杂条件下,依然能稳定识别目标物体,规划行动路径,完成汽车工厂中的搬运、装配等任务,使人形机器人关键性能参数,如续航时间、负载能力等持续提升,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为汽车制造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客观而言,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已是初露锋芒,但要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仍需跨越诸多技术难关和成本挑战。其中,在复杂场景适应能力上,人形机器人要面对汽车制造车间环境复杂,存在高温、粉尘、电磁干扰等多种不利因素,这些都对机器人的传感器与执行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温环境下,传感器的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机器人对零部件的识别与定位出现偏差;粉尘则可能进入机器人内部,影响其机械结构的正常运转。因此,研发耐高温、防尘、抗干扰的传感器与执行器,以及具备自适应能力的控制算法,成为提升人形机器人复杂场景适应能力的关键。

  同时,成本居高不下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在汽车企业大规模应用的另一大障碍。目前,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约在50-80万元之间,是传统机械臂的3-5倍。但是,随着这一领域成为“热门”领域,技术研发持续加速,随着核心零部件价格有望大幅下降,为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带来了希望。有关专家建议,要通过多方协同,建立起一个开放、兼容、创新的产业生态,为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筑牢根基。

  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从主管部门到产业领域,已经形成的共识是,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研报显示,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工业场景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批落地的重要领域。当前,以特斯拉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计划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并预计生产5000台,目标是在2026年生产5万台。这些企业的积极行动,将为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关键部件成本的下降,也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提供有力支持。这将使得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成本逐渐降低,性价比不断提升,从而吸引更多车企从“试点采购”转向“产线标配”。在未来两三年内,基础款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有望降至5万元左右,这将进一步加速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普及。

  从长期视角来看,人形机器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更将催生“人工智能+汽车制造” 的全新生态。未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将通过云端数据共享,持续优化作业流程,实现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飞跃。

  面向未来,凭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庞大的汽车市场所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汽车制造行业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制造融合的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引入人形机器人,车企能够打造更加智能化、柔性化的生产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汽车产品。有关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全球汽车产业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范式跃迁。

  在这一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引领全球汽车制造业迈向“智造”新时代。其或将重新定义汽车制造的生产模式、供应链体系以及市场竞争格局,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