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后市场价格“内卷”的硝烟渐散,一场关于成本的暗战悄然打响。曾经围绕终端价格的激烈厮杀,逐渐转向供应链深处的效率革命,而智能配送赛道,正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落点之一。
近日,玛吉斯轮胎、德国马牌、佳通轮胎、玲珑轮胎等轮胎头部品牌,以及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携手九识智能和新石器等企业,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终端配送,轮胎销售正式进入无人配送时代。
不止于地面,空中的无人机也已加入战局,在汽车后市场的备件配送中崭露头角。从轮胎到各类零部件,智能配送的触角正全方位延伸,一场重塑行业成本结构与效率格局的变革,已然拉开帷幕。
后市场企业扎堆试水智能配送
在汽车后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成本优化的浪潮中,轮胎和养车企业纷纷敏锐地捕捉到智能配送赛道的潜力,正积极布局,以科技之力重塑行业格局。
佳通轮胎率先迈出坚实步伐,与九识智能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底,佳通在河北沧州试点无人车补货网络,这些搭载L4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车,如同不知疲倦的“快递员”,穿梭于城市仓储库房与汽修门店之间。佳通的无人配送计划到2025年要覆盖全国32座城市。以往,门店等待轮胎补货常常耗时良久,如今,无人车的高效调度大幅缩短等货时间,还解决了夜间紧急用胎的难题。在实际运营中,佳通轮胎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已下降超过6成,无人配送网络越织越密,不仅提升了渠道配送的智能化水平,也让终端车主享受到更快捷的服务。
德国马牌同样不甘落后,依托九识无人车推出“30分钟快配”服务,打造“轮胎秒送”即时配送体系。当消费者急需更换轮胎时,马牌能做到24小时响应,无论是白天的忙碌时段,还是夜深人静的夜晚,都能让消费者体验到如点外卖般便捷的换胎服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将品牌服务从传统模式推向智能化、便捷化的新高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马牌轮胎。
玲珑轮胎联合新石器无人车推出智能送货车,通过先进的动态调度算法实现精准配送。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30%以上的物流成本,还将客户等待时间缩短了50%。过去,“人找货”的服务模式效率低下,如今玲珑轮胎推动其向“货找人”转变。凭借“产品+服务+价值”全链条赋能策略,玲珑助力门店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客户黏性,重塑了轮胎零售终端的竞争力。
途虎养车作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力量,与新石器无人车达成双向战略合作。新石器凭借领先的无人驾驶技术和运营体系,为佳通提供智能无人物流解决方案,加快其配送体系运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而途虎养车则利用自身全国5000余家标准化门店及技师资源,为新石器无人车队建立专属维保体系。这种跨界协同形成了“智能配送-专业售后”的闭环生态,轮胎后市场进入“无人化运营+全链路服务”的新阶段,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智能配送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当智能配送的触角向汽车后市场持续延伸,一个疑问也随之浮现:当下热闹的无人配送,究竟是资本追捧的噱头,还是能真正扎根行业的变革力量?
杭州小拇指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郑海军介绍,目前,汽车后市场的无人配送尚处于前期试运行阶段,汽车后市场的配送环节大部分仍依赖人工,但无人配送的潜力值得期待。对于汽车后市场的供应链企业而言,人力成本是重要负担,若无人车能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将大幅降低成本,同时显著提升配送效率。随着无人配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行业渗透的加深,未来无人车很可能快速融入汽车后市场的配送体系。
九识智能联合创始人潘余昌则从实际案例,分享了无人配送给汽车后市场带来的真实改变。他谈及,无人车的应用非常多元,就九识智能的客户来说,快递行业的客户数量只占客户总量的一半,还有一半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例如轮胎配送、商超配送、药品配送、厂区配送等。就应用前景来看,物流无人车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
一直以来,物流配送都是汽车后市场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汽车四化的兴起,推动后市场走向智能化和透明化,O2O模式的深度应用让消费者对后市场服务水平和性价比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通过无人机还是无人车,不仅可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还能够24小时提供运力,应对紧急需求。
佳通轮胎在全国有4万多家门店,原本采用的是“面包车+司机”的配送模式,时效性不高,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紧急需求的响应效率也比较低,尤其是针对夜间的紧急换胎需求,更缺乏运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12月,九识智能与佳通轮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第一季度,九识智能已经在河北沧州完成了试点运营,帮助佳通轮胎将运营成本降低50%以上,配送的准时率高达99%。今年下半年,双方合作将首批投放60辆无人车,并搭建区域调度中心,结合实时路况与订单需求,区域调度系统可动态分配任务并提供最优路径规划,从而充分、高效地利用无人运力。截至目前,九识智能已帮助佳通轮胎实现运营成本降低62.5%。
在双方合作中,九识智能也发掘除了无人车应用的创新模式。例如,通过车身广告,无人车可成为移动的品牌宣传平台,实现区域性广告覆盖。而通过无人车串联分散的汽修门店,佳通轮胎可实现动态调拨与即时补货,优化供应链效率。此外,无人车还支持多门店串点派送,降低空载率。而App端实时追踪、电子签收等功能,也为门店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的使用体验。
靠“技术迭代+场景适配”逆袭
即便智能无人配送在汽车后市场的潜力已渐显轮廓,其从试水走向规模化落地的路上,仍横亘着不少待解的难题,既关乎技术本身的适配性,也涉及场景落地的复杂性。
潘余昌介绍,在技术方面,自动驾驶普遍面临的挑战是对长尾场景的理解能力不足,而九识目前在全国近300座城市,积累了3500多万公里的行驶里程,能够反哺算法平台,实现快速迭代。“九识智能基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算法升级,从而不断提升车辆的安全可靠性,是越用越好用的状态。”
无人车的商业化,还依托于无人车的交付量和用户的持续使用。截至2025年8月末,九识智能累计交付超7000辆无人车,距年交付量1万辆的目标已经不远。年交付量达万辆级,标志着无人车的商业化将进入可复制和规模化阶段。无人物流车的硬件成本将进一步压缩,结合软件订阅收入,规模化盈利拐点将加速到来。
而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九识智能先后推出了“Z”“E”“L”3个系列车型,分别定位中短途全能、末端轻抛件、重载应用场景,全方位覆盖无人城配需求。在数字化意识方面,为了帮助客户利用好无人车,九识智能也提供了App端实时追踪、电子签收功能,以及数据化运营管理,通过车载传感器与云端平台实时监控车辆状态,实现故障预警与远程维护。
郑海军则认为,无人配送普及,首当其冲面临的是资金风险与竞争压力的博弈。汽车后市场长期存在“先铺货、后结账”的赊销模式,供应链企业若改用无人配送,虽能提升运输效率,却难以像人工配送那样同步完成催款、跟踪账期的工作,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在外,回收风险陡增。
尽管部分连锁企业如小拇指通过“预存充值+系统自动扣款”的模式降低了资金压力,但多数企业仍陷入两难:若坚持现款交易,竞争对手可能以赊销抢占市场,导致销量下滑;若延续赊销,无人配送的降本价值将被资金风险抵消,甚至重蹈部分轮胎厂因赊账问题倒闭的覆辙。
另一大挑战在于SKU(库存保有单位)的局限性与配送成本的失衡。比如,对于空滤、火花塞等低价小件,若单独配送,单次成本可能远超商品本身价值。相比之下,人工配送具备更强的灵活性,配送人员可顺路整合多家门店的订单,优先处理紧急需求,在一个行程中兼顾不同品类、不同紧急程度的货物,通过“弹性调度”平衡成本与效率。
“当然,尽管众多难题延缓了智能配送的脚步,但从头部企业的密集布局到技术迭代的加速推进,无人配送在汽车后市场的渗透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当规模化运营持续摊薄成本,场景适配方案不断成熟,这场效率革命终将冲破阻碍,重新定义汽车后市场的供应链逻辑,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引擎。”郑海军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郑海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