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裁员潮汹涌 德国汽车业急救市

发稿时间:2025-10-17 10:53: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冰冷的财报数据以及密集的裁员公告,正将德国汽车业的转型阵痛具象为刺骨寒意。继大众集团将2025年营业利润率最新预期下调近一半之后,宝马集团也紧随其后下调了全年业绩展望,大众集团旗下豪华品牌保时捷甚至发布了今年第4次盈利预警……曾经支撑起“德国制造”荣光的巨头们,如今在转型浪潮与市场寒意下步履维艰。再加上美国汽车关税的沉重打击,多重压力使得车企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下调预期成为无奈的现实选择。

  裁员潮的蔓延更让德国汽车业的危机显得触目惊心。继9月底博世集团宣布额外裁减1.3万个工作岗位后,另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在10月1日宣布裁员7600人。而在此前,大众汽车已与工会达成协议,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裁员潮已经从主机厂席卷至整个供应链,中小型零部件厂商破产数量同比激增。德国,这个曾经机器轰鸣不息的欧洲汽车工业“心脏”正逐渐失速。

  下调业绩展望“没完没了”

  大众集团又一次下调了公司2025年业绩展望。其中,2025年集团营业利润率被下调至2%~3%,而公司此前预期为4%~5%,分析师预期为4.78%;预计全年汽车净现金流为零,原本预计为10亿~30亿欧元。

  这已经不是大众集团今年第一次下调业绩展望了。今年年中,大众集团在公布年中业绩时,就曾经下调全年业绩展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营业收入为1584亿欧元,同比下跌0.3%;营业利润为67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约33%;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8.36%,至44.77亿欧元。当时,大众集团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收入将与上年持平,低于此前预期的5%的最高增幅;营业利润率预计为4%~5%,更早之前的预期为5.5%~6.5%。

  再度下调业绩预期,凸显了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以集团旗下昔日的“摇钱树”保时捷为例,其2025年营业利润率最新预期已被修正至2%以下,比此前预期的5%~7%要低得多,而这已经是该品牌1年内第4次下调业绩预期。之所以如此,除了关税的影响,主要与其电动汽车业务受挫有关。由于电动车型销量不及预期、电动汽车业务持续亏损,保时捷前不久宣布推迟多款纯电动车型上市计划。

  最近一家下调业绩预期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是宝马集团,该公司10月8日表示,由于销售持续疲软以及关税成本增加,集团下调了2025年业绩预期:预计2025年集团税前营业收入将略有下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汽车部门营业利润率下调至5%~6%,而此前为5%~7%;自由现金流将在25亿欧元左右,低于此前的50亿欧元。消息公布后,宝马股价一度下跌7%。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宝马集团的净利润虽然同比下跌29%,但当时该公司维持2025年业绩预期不变,现下却再也支撑不住了。

  不只是主机厂,德国零部件企业下调业绩预期的也比比皆是,企业整体利润普遍面临显著承压。一方面,主要市场的贸易政策调整、供应链成本上涨等外部因素持续挤压盈利空间;另一方面,电动化转型中的高额研发投入、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市场份额收缩,以及部分地区消费需求放缓等问题叠加,使得多家德国汽车厂商在最新财报或业绩指引中,不得不下调此前的营收与利润目标。

  裁员潮席卷整个产业链

  面对利润承压的严峻挑战,德国汽车厂商正掀起大规模“裁员潮”以削减成本,而涉及的主要地区正是自家“后院”。

  以大众集团为例,该公司去年年底与德国工会达成的协议,计划到2030年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将削减德国工厂产能。通过此次裁员,集团有望到2030年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今年6月,大众集团方面表示,作为其德国业务重组的一部分,预计到2030年将有约2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9月25日,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宣布,到2030年底将进一步削减约1.3万个岗位,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部门,即更名后的智能出行板块,且主要影响德国的员工。加上2024年已公布的9000人裁员计划,博世累计裁员规模将达2.2万人。博世董事会成员、劳资事务总监格罗施对此表示:“我们必须提升出行业务板块的竞争力,并持续进行结构性成本削减。这一决定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痛苦,但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10月1日,另一家德国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不再出售其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但将在2030年前裁减该部门约7600个工作岗位。据外媒报道,此次裁员是采埃孚去年宣布在德国裁员1.4万人计划的一部分。当时,采埃孚方面表示,由于全球电动汽车需求疲软以及贸易局势紧张,公司不得不裁员以削减成本。分析师认为,过去10年来,采埃孚进行了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收购导致其债台高筑,这也是其决定裁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悉,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是采埃孚就业岗位最多、营收最高的部门,主要生产电动、传统和混合动力系统。业内曾多次传出采埃孚计划将该部门进行拆分并寻找买家的消息,今年3月,采埃孚宣布该公司正在评估将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进行独立拆分的可行性。但最终,采埃孚决定不再出售其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据悉,伴随此次裁员,该部门将停止开发部分电动汽车零部件,而是专注于现有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并将投资转向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技术。

  除了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舍弗勒、马勒等德国零部件供应商也采取了类似的裁员措施,且主要集中在德国。根据咨询公司安永的一份分析报告,德国汽车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其中零部件供应链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另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由于在华市场份额下滑、美国关税冲击以及电动化转型进展不顺,德国汽车厂商利润不断下挫,今年年底前预计将削减1.8万个工作岗位,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9万个。

  “尽一切可能”取消“禁燃令”

  随着德国汽车业危机愈演愈烈,当地时间10月9日,德国总理默茨在首都柏林主持召开汽车峰会,与主要行业高管共同讨论如何应对当前德国汽车业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德国汽车业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随着电动化的不断推进,很多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企业由于转型不力,纷纷遭遇破产、裁员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德国汽车厂商虽然在推进转型,但在快速发展的智电浪潮中并不占优势,传统内燃机汽车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这就导致德国汽车业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一方面不愿意放弃传统内燃机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跟上时代潮流发展。因此,从此次汽车峰会的结果来看,德国汽车行业“救市”方案,呈现出典型的“油电两手抓”特征。

  默茨在汽车峰会后表示,他将“尽一切可能”取消欧盟计划于2035年开始实施的内燃机汽车禁售令。“汽车工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领域。2035年‘禁燃’的硬性截止期限绝对不能接受。”默茨说,“我们需要良好的框架条件、灵活的法规以及开放的技术路线,让德国汽车工业具备竞争力并实现强大发展。”默茨此前就表示应遵循“技术中立”原则,要求欧盟允许内燃机、电动、氢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并行。

  电动汽车补贴将重新上线

  与此同时,默茨领导的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将继续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推动电动汽车向中低收入家庭普及。为此,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已就一项新的激励计划达成一致,计划在2029年前拨款30亿欧元,用于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零排放汽车。

  这意味着,已经取消近2年的德国电动汽车补贴将重新上线。由于预算不足,当时的德国政府于2023年12月提前终止了原计划持续至2024年年底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补贴取消对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带来巨大的打击,2024年德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大跌27.4%,全年销量仅38.06万辆,这也是自2021年以来的最低销量。

  据悉,这30亿欧元资金将全部用于零排放汽车的购车补贴,且重点覆盖中低收入家庭。默茨表示,这是德国政府“扶持陷入困境的汽车行业”的关键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广泛的支持措施。与此同时,零排放汽车免征机动车税的期限还将进一步延长。

  为燃油车“松绑”、给电动汽车发“政策红包”,这些措施能救德国汽车业于危难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