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关于固态电池商业化的言论引发行业热议,他表示,日本和美国企业声称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有些过于自信,应该理智地看待商业化产品培养的过程,最乐观的是2030年以后可能小批量生产,而且不可能大规模取代液态锂电池。
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条件显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固态电池落地的舆论宣传走在了前面。不能排除目前的固态电池热,有产业自身技术进步的原因,但也有行业“内卷”、资本逐利、各方炒作的原因。
随着近期固态电池在资本市场的火热,关于固态电池商业化的争论也愈发激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涉及的技术瓶颈、成本考量以及市场接受度等问题尚未解决,是制约其快速商业化的关键因素。
固态电池和现有锂离子电池在材料体系上,尤其是在电解层的材料上有本质区别,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电解层材料技术路线确定的挑战。目前来看,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等路线,因各有利弊以及进展不同,还较难确定最终谁能胜出。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化环节所涉及的生产工艺、设备、成本等同样面临挑战。例如,现在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生产线,并不能完全用于生产固态电池,改造或重建生产线成本较高。
在商业化路径方面,全固态电池并不会一下子全面铺开。考虑到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固态电池会优先在飞行器、机器人等对能量密度和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实现商业化突破。这些场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且对价格不敏感,因此固态电池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更具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固态电池将逐步向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拓展,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的商业化路径。
不能否认,固态电池是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全球已有近百家企业规划固态电池产能,合计达到上百GWh。在电动车、固定式储能、消费性电子、人形机器人、eVTOL/UAM、工业用途等对高能量密度或高可靠性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该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含半固态)市场需求将突破206GWh,并于2035年扩大至740GWh以上,这标志着固态电池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当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正加速探索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的下一代动力电池。固态电池在比能量、安全性、温度适应性等方面较传统液态电池具有革命性优势,可支撑新能源汽车满足全场景、全气候、高安全的使用需求,是企业在下一代动力电池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实现路径,也是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的重要抓手。除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凭借其兼备高比能和高安全的优势,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战略性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需要各方协同推动发展。
中国市场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中具有显著优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不仅推动了国内电池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吸引了全球电池产业的目光。国内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技术积累日益深厚,部分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已取得突破。我国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了落地场景,实际应用的数据实现反哺电池工艺优化。
技术迭代的本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场景适配的优化。固态电池不会成为液态电池的“终结者”,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者将在各自适配的领域共生。而中国市场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场景创新能力,必将在这场马拉松中跑出现代制造业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