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宝能“牵手”威马 弱弱联合可有未来

发稿时间:2025-07-09 09:08: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最可能的那个人,往往是最不可能的。”这是一部推理片的台词,也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现实。造车新势力的“圈子”里,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搭配”。

  “宝能收购威马”,这或许是近期最令人惊讶的消息。近日,宝能汽车官方社交账号发布“关于公司正常经营的声明”,宣称宝能汽车深圳工厂复工,悠宝利A3复产,并同步开启城市招募计划。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宝能已完成对威马的收购,目前正处于生产资质等资产交接的关键阶段。有媒体注意到,威马汽车已经进入宝能汽车的展厅。

  对于宝能和威马的“牵手”,知道消息的人纷纷摇头,一个看上资质和技术,一个为了资金,但两者在这两方面都不“富裕”。两个深陷困境且负债累累的企业“绑定”,是“抱团取暖”还是无效挣扎?

  一方为资质,一方为资金

  近日,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梨园路406号的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内,2辆宝能汽车旗下品牌悠宝利微型电动车型A3正对大门,而在其背后,则出现了2辆老款威马EX5汽车。

  据称,威马汽车的“收购”方为深圳翔飞,该公司关联方是宝能系企业。自2023年10月威马汽车启动破产程序,到今年4月法院正式批准威马汽车破产重整计划,深圳翔飞是这一重整计划惟一报名成功的投资者。

  令人不解的是,充当“白衣骑士”的宝能汽车早已债台高筑,员工讨薪事件频发,为何会对威马出手相助?天眼查显示,截至6月23日,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宝能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累计超过320亿元;宝能掌门人被执行金额也超过310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能汽车或许是希望拿到威马汽车的生产资质和品质更好的生产线。”已从宝能汽车离职的员工陈涛表示,尽管之前宝能汽车通过收购观致汽车获得了传统汽车(燃油)、新能源汽车生产“双资质”,但由于旗下汽车业务长期处于停产或近乎停产的状态,其生产资质面临被撤销的风险。而威马汽车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在湖北黄冈和浙江温州的生产基地分别建有15万辆和10万辆的年产能,比观致和宝能产线的水平更先进。

  另一边的威马急需的是资金。公开信息显示,威马汽车截至2023年的负债达203.67亿元,但资产只有39.88亿元,拖欠员工工资、赔偿金超过4000万元,欠供应商货款17.34亿元。“宝能如果要重整威马,需要投入100亿元以上的资金才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专家张远(化名)认为,就宝能汽车负债的现状看,要让其现在就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非常困难,贷款也不容易。所以,宝能如何“复活”威马是个疑问。由此来看,宝能汽车此次对威马汽车的“收购”及“重整计划”,或许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投资商的目光。

  “抱团取暖”还是无效挣扎

  显然,宝能汽车与威马汽车是弱弱联合,那么,这样的“抱团”真能“取暖”吗?

  “如果有资金及资源支持,双方能够成功联手,或许能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和‘抱团取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在技术融合上,宝能可以借助威马汽车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和辅助驾驶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加速自身技术升级,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同时重整威马的资源和品牌。在市场拓展方面,双方可以整合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快速将双方的新产品推向市场。如果威马品牌能够借助宝能的资金支持和品牌影响力,就有可能形成“1+1>2”的效果。

  其实,不少人还记得,宝能和威马双方都曾经有过高光时刻。当初,宝能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堪称激进,2017年收购观致后投入超500亿元,后来则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局,原因是2025年深圳工厂刚刚实现悠宝利A3下线,自身造血能力尚未验证。而威马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曾经的“造车四小龙”之一,也有累计融资超350亿元的光辉历史,不过,最终却落得破产重整的下场,目前其技术离市场越来越远,市场口碑也已严重透支。

  “品牌重塑是当下最为重要的。”刘瑞谈到,其实在国内汽车市场,宝能和威马都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如果能够达成联合,可以共同制定品牌战略,通过推出新的车型、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对于双方的联合,悲观预期者更多。“或许双方有‘抱团取暖’的想法,但现实是双方的技术和产品都难以支撑品牌发展。”陈涛谈到,从宝能汽车的实际情况看,在接手观致之后,几乎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新车型来拉动市场销量,宝能也曾经雄心勃勃计划了100万辆的年产能,但从现实看,销量实在少得可怜。同时,宝能对市场的认知和产品决策始终与市场脱节。当前,微型电动车市场需求大不如从前,但宝能又推出售价4万元的微型电动车悠宝利A3,显然没有抓住市场需求。另外,宝能的汽车专利大多都是过时的技术,难以转化为爆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一系列的短板,使企业节节下滑。”他说。

  对于威马,陈涛也不看好,他认为,尽管威马汽车还有部分电动化、智能化相关技术可以利用,但在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产品迭代加速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些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了。“威马破产后的这几年,正是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加速演进的阶段,威马的相关技术亟待更新。”他说,从技术和产品角度看,双方的“负资产”居多。

  “从公开信息看,这一收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问题,无论舆论喊得多响,也挡不住无效挣扎的事实。”在张远看来,这次宝能的“收购”风险因素更多,威马的巨额债务已经远超宝能的偿付能力,且威马品牌公信力已经处于低位,消费者是否会为“宝能+威马”的品牌组合埋单是个未知数。假如这次收购不成功,期间的相关费用将进一步加剧双方的财务困境。从市场层面看,宝能对威马的收购一旦落空,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消费者对双方的品牌信任度会进一步降低。

  摒弃弱势企业的弊病很难

  从宝能踏足汽车行业以来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其对破产车企情有独钟。2017年,宝能接手观致,但没有带其走出泥潭。陈涛认为,宝能收购观致后,并没有将资源转化为市场销量和效益,观致汽车至今没有复工迹象。尽管如此,宝能依旧没将目光从破产企业身上挪开。在此次收购威马汽车消息传出之前,宝能还曾有意收购众泰汽车,并曾探讨与潜在的资本合作方共同收购众泰,但因为缺乏充足的资金,最后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认为,这类盲目的收购行为,并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也不见得会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如果真与威马“牵手”成功,让其复活的关键取决于宝能的募资实力和整合能力,以及双方重新把控市场的能力。这是关键,也是宝能和威马的弱点,其实也是大部分走向破产边缘的企业共同的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的市场定位不准、产品创新能力缺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及浪费严重、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低下等问题叠加,就会带来核心技术空心化、产品迭代滞后、与市场需求错配等不良表现,从而使企业加速被淘汰。”刘瑞说,宝能、威马要重生,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张远也表示,当前,造车新势力已经从当初的“野蛮生长”进入到“价值生存”的新阶段,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没有销量就没有未来。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回归商业本质,通过精准研发构建技术护城河,重塑资本关系,建立“融资-投产-盈利”的闭环,避免陷入相反的恶性循环。

  对于宝能和威马而言,当下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自己能否在规模扩张中实现正向现金流、能否在技术快速迭代中保持敏捷性、能否在细分市场建立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等,否则,即使“抱团”也难以博得一个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赵建国《 中国汽车报 》(2025-07-07  010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