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还有戏吗?

发稿时间:2025-08-19 11:22: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

  近日,首辆国产斯堪尼亚重型卡车在江苏如皋工厂下线,标志着这家瑞典高端重卡制造商在华本土化生产迈出关键一步。不过,这一时间点较其2022年投产的原定计划,已足足延后3年。

  纵观整个外资卡车阵营,无论是采取独资还是合资模式,这些企业的本土化战略普遍遭遇挫折。如今,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格局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之路究竟能否走通,已成为业内广泛关注与探讨的焦点。

  回溯5年前,当现代商用车、斯堪尼亚、沃尔沃卡车、奔驰卡车等外资企业纷纷制定本土化战略时,中国卡车市场正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迅猛扩张,2020年重卡销量更是突破160万辆的历史峰值,这让外资卡车巨头看到了“全球最大卡车市场”的无限潜力与商机。

  然而,市场环境的剧变,让这些企业精心绘制的蓝图蒙上了阴影。2021至2022年,我国重卡年销量从139.5万辆骤降至67.19万辆;2023至2024年虽回升至90万辆区间,但与此前峰值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几年,国内公路物流行业持续承压,货源紧张、运力过剩、运价低迷的矛盾长期存在,卡友对购车成本的敏感度已远超品牌溢价。一位从事长途运输的卡友直言:“现在运一趟货,油费、过路费占成本7成,车价每多出1万元,回本周期就得多半个月。外资卡车就算再好,也得先算清这笔账。”雪上加霜的是,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进程屡屡受挫,斯堪尼亚如皋工厂因供应链整合滞后延期投产,沃尔沃收购江铃重汽因股权纠纷终止,奔驰卡车虽实现国产,但50万元以上的定价,仍让多数用户望而却步。就连卡友都不禁感慨:“外资卡车企业来得太晚了,早几年来或许还有钱赚,现在才搞本土化,估计连口汤都喝不上。”

  更为严峻的是,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下,中国重卡市场正经历颠覆性变革。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达7.92万辆,同比增长186%,市场渗透率跃升至24%,专家预测3年内这一比例有望突破50%。当本土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高歌猛进之时,外资卡车企业的本土化车型仍以燃油车为主,技术路线与市场趋势出现明显错位。

  此外,面对市场剧变,中国本土卡车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和创新力。反观多数外资卡车企业,虽在全球市场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在本土化进程中,却未将这些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当中国物流企业已在核算电动重卡全生命周期收益时,外资品牌仍在传统动力领域徘徊不前,自然难以打动精打细算的中国用户。

  尽管挑战重重,但就此断言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之路已走到尽头,显然为时尚早。其破局的关键,在于能否从“全面竞争”转向“差异化突围”。

  高端市场一直是外资卡车品牌的优势领域。目前,我国高端重卡(售价40万元以上)年销量稳定在10万辆左右,这部分用户群体在购车时更看重车辆可靠性、舒适性及全生命周期成本,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外资品牌在此仍保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冷链运输、危化品运输、大件运输、消防车底盘等专业化场景中,外资品牌可将在发动机热管理、底盘稳定性、主动安全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差异化优势,精准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服务生态升级空间同样值得挖掘。外资企业可通过完善的车联网平台实时监测车辆状态,为用户提供预测性维护、路线优化、保险定制等服务,这种从“卖车”到“卖服务”的转型,不仅能提升客户黏性,更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外资卡车企业的本土化探索,本质上是全球化经验与中国市场特性深度碰撞的缩影。过去5年,中国卡车市场在政策开放、需求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共同推动下,为外资卡车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设置了更高的准入门槛。显然,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产能转移地,而是检验企业创新能力的竞技场。那些能真正放下“技术优越感”、理解中国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敢于在新能源领域全力投入的外资企业,依然有机会在变革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毕竟,在这场百年未遇的产业变革中,惟有将全球经验与中国速度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最大商用车市场的竞争中重塑规则。

  对于中国卡车行业而言,外资品牌的参与绝非威胁,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这就像足球职业联赛中的“外援制度”,高水平竞争者的加入,将倒逼本土企业加速技术提升、服务优化与模式创新,最终不仅让用户受益,更能促进整个行业生态健康发展。市场虽在不断变化,但商业本质从未改变,谁能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谁就能赢得未来。外资卡车企业的本土化故事,远未到落幕之时。孙伟川《 中国汽车报 》(2025-08-18  003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