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萝卜快跑与出行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萝卜快跑将通过Lyft平台在欧洲提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萝卜快跑先后与优步出行平台和Lyft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出海”进程。不仅萝卜快跑,今年上半年,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在内的自动驾驶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在集体“出海”之路上开启“狂飙”模式。
2025年 无人驾驶“出海”元年
根据萝卜快跑与Lyft的规划,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驾驶车辆将于2026年率先落地德国和英国,并在欧洲市场逐步扩大规模至数千辆,实现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
据介绍,去年6月以来,中国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已在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景区开启纯无人驾驶小巴的测试运营,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纪录,获得新加坡交通部陆路交通管理局批准后,今年7月17日正式运营,这也是东南亚首款实现“车内无安全员”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中国无人驾驶车辆行驶安全平稳,给游客带来了良好体验。”新加坡华裔导游黄顺说。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有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多家中国无人驾驶科技企业在全球超30座城市开展了无人驾驶的研发、测试及运营。2025年二季度起,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车队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公开道路上开通无安全员的纯无人驾驶试运营。同时,文远知行也与优步扩大战略合作,计划未来5年将新增15座海外城市部署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区域涵盖欧洲、中东等国际市场。小马智行也获得了由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颁发的首批Robotaxi测试许可,获准在当地开展路测。此外,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Momenta)也已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优步平台,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批合作商业化落地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
目前国内多家无人驾驶企业已于海外落子,从中东、东南亚,覆盖至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乃至北美地区,而且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仍在加速。“2025年,可以说是无人驾驶‘出海’元年。”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这是一种双向奔赴,意味着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在技术层面从可跑、能跑,进入“规模化快跑”阶段,在市场拓展上从单点落地逐步进入“平台级放量”阶段。
对于无人驾驶企业的集体“出海”,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有着多种因素的支撑。首先,从技术成熟度看,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在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这也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次,在政策方面,海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开放无人驾驶车辆的测试及运营许可,如阿联酋的“2030迪拜自动驾驶交通运输战略”计划在2030年将25%的出行转化为自动驾驶,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交通体系;德国、英国等国不仅健全政策支持措施,而且加大了对车路协同(V2X)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和硬件支持,从而使中国相关企业有机会实现“政策-技术-场景”的精准对接。第三,在市场需求方面,海外市场出现了多层面、多领域的无人、安全、高效出行的迫切需求,从自动驾驶出租车、小巴到无人驾驶矿卡、环卫车等,都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外合作是“出海”主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集体“出海”道路上,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普遍选择了合作的方式,无论是优步还是Lyft等国际出行服务巨头,都是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合作的对象。比如,在萝卜快跑之前,Momenta、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已相继与优步达成合作。中国企业正借助这些合作伙伴遍布全球的出行网络,达成在海外多个地区商业化落地的目标。“合作是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出海’的主要模式。”自动驾驶行业人士陆远(化名)介绍,海外不同地区的不同政策法规、道路特点、出行消费习惯等,对于在海外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现实课题,如果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开拓海外市场,无论在推进效率、当地市场认可度等方面都尚无优势,但如果采用合作模式,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认为,合作是“双赢”的选择,优步、Lyft等国际出行平台拥有广泛的市场布局、成熟的用户群体和流量,以及完善的支付体系和丰富的本地化运营经验,而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则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合作容易达成“1+1>2”效果。以Momenta与优步的合作为例,Momenta一旦接入优步全球2500万活跃用户的全球市场网络,将快速在欧洲15座城市部署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而如果Momenta选择独立搭建运营平台,则至少需要耗费3~5年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投入数亿美元的相关费用。
黄顺系统研究过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出海”的模式,他认为可细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都是这种模式,它们在阿联酋市场通过与当地交通部门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获得当地的许可,并在其公共道路上测试和运行自动驾驶汽车。一种是平台嵌入型,即中国企业与优步、Lyft等国际出行平台深度合作,通过接入优步、Lyft的用户订单系统直接触达海量用户。第三种是合资共建型,如小马智行与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这种模式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的路况、交通规则和用户习惯,对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他认为,这些不同的合作模式为中国企业“出海”开了方便之门,也让它们快速积累了经验。
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
正如中国汽车“出海”所走过的道路一样,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出海”,也在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转变。“无人驾驶企业之所以能够加速‘出海’,原因在于更为重视核心技术赋能。”黄顺表示,已经有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在海外市场设立了本地化研发中心,并深度参与当地自动驾驶安全标准的制定。他表示,以往都是欧美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规则制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逐步打破这一局面,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话语权。“中国无人驾驶企业通过‘技术+标准’的新‘出海’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跟随者’逐步向全球智能交通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他说。
“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必须提前进行全球市场的精准布局,才更有利于自身获得技术标准输出的话语权。”柏文喜认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集体“出海”,既抓住了全球无人驾驶监管法规出现集中破冰的窗口期,也赶上了行业进入技术、成本、场景3条曲线相交的新阶段。因此,新阶段下的“出海”,是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标准向全球市场的输出,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样仅仅停留于产品输出的初级阶段。
不仅如此,中国无人驾驶企业集体“出海”,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出海”。“从产业协同到生态共建,中国企业正在激活全球无人驾驶产业链发展的新动能。”在陆远看来,这是一条完整的“技术-制造-服务”全链条赋能体系。他举例说,在中东地区,文远知行在阿联酋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加速了技术创新,还促进了技术知识在当地的转移和传播,为阿联酋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驭势科技则在海外多地的机场、厂区等特定场景中,成功部署了无人物流解决方案,同时也带动了传感器、芯片等国产硬件设备走向国际市场。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逐步构建“技术共享-生态繁荣”的良性循环发展新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有约50个国家允许无人驾驶汽车落地测试或运营。有研报指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至457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最新报告称,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可能增长至1.2万亿美元。
“在无人驾驶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全球市场的差异化布局,抢占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曹鹤认为,中国无人驾驶企业集体“出海”,不仅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增添了新的亮色,也有利于国内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及为构建“双循环”赋能。本报记者 赵建国《 中国汽车报 》(2025-08-18 0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