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日本汽车巨头相继交出第一季度(2025年4月-6月)的成绩单。
受多方因素影响,三家车企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利润寒冬。
而日系品牌的困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体现得更为显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系汽车品牌7月在华零售份额仅为12.9%,虽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品牌影响力与产品市场占比与顶峰时期相比已大幅下降。
图源:财经网汽车摄图
关税拖累利润降低
丰田、本田、日产三家车企集体陷入利润下滑困境。
丰田汽车公司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4月-6月)业绩显示,当季销售额12.2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5%;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8413.5亿日元,同比下降37%。
为此,丰田汽车下调业绩预期,预计全年经营利润3.20万亿日元,低于此前预计的3.80万亿日元。而净利润预期由3.1万亿日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同比降幅约44%。
本田汽车发布财报显示,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今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销售净额为5.34万亿日元,同比减少1.2%;经营利润为2441.7亿日元,同比减少49.6%;净利润1966.7亿日元,同比减少50.2%。
本田公司首席财务官藤村英司日前表示,已向日本政府呼吁,尽快敲定并公布关税政策的相关细节。
日产汽车的处境最为险峻,第一财季财报(2025年4月-6月)显示,当季营收27069亿日元,同比下滑9.72%;净亏损1157亿日元,同比由盈转亏,这也是日产汽车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
据央视新闻,日产汽车在今年5月宣布,包括去年11月公布的裁员9000人的计划在内,到2027财年(2027年4月至2028年3月),在日本国内外共裁员2万名员工,约占该公司员工总数的15%;到2027财年为止,将把该公司全球工厂数从17家缩减到10家。
虽然利润出现同比下滑,丰田汽车依旧宣布将2025年全球产量目标上调至约1000万辆(今年年初曾设定990万辆的全球产量目标)。还在发布财报当日宣布,计划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的Teihoucho地区收购土地,以建立新的汽车制造厂,新工厂计划2030年代初投产。
本田汽车则开始“调转航向”,宣布未来汽车业务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在放缓电动化的同时加速混动化。
在华销量出现分化
虽然目前的销量成绩有所下滑,但“日系三巨头”仍不惜重金在中国市场押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系品牌7月在华零售份额仅为12.9%,虽与去年同期持平,但相比2020年顶峰时期的24.1%已下滑过半。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丰田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含雷克萨斯)达83.77万辆,同比增长6.8%。其中,一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16.3%至37.78万辆;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微增0.6%至36.42万辆;雷克萨斯也实现1.3%的同比增长。
据了解,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正在加速推进。除了对重要管理层调整外,还调整了研发中心进行整合,并围绕产品进行一系列本土化调整。
本田汽车2025年7月在华的终端汽车销量为44817辆,同比下降14.7%;2025年1 - 7月,本田在中国累计销量为35.99万辆,同比下滑23.16%。其中,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1-7月累计销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据新京报,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8月的东风本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上表示,“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东风本田已经站在悬崖边缘”。
日产汽车2025年上半年在华交付27.95万辆新车,同比下跌21.3%。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为69.7万辆,相较于2018年全年销售156.4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出现了巨幅下滑。
面对严峻形势,日产已开启自救行动,启动“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到2026年底前,东风日产将追加投资超过100亿进行研发能力的强化,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事实上,除日系车外,在自主品牌份额一路飙升背景下,德系、韩系等汽车巨头正集体遭遇“滑铁卢”。
图源:乘联会数据截图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达到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为697.3万辆,同比增长25.7%,市场份额达到64%。
2025年上半年德系零售销量180.7万辆,同比下滑5.3%;日系零售销量133.5万辆,同比下滑9.0%;美系零售销量59.3万辆,同比下滑9.6%;韩系零售销量9.7万辆,同比下滑27.2%;法系零售销量2.3万辆,同比下滑40.5%;其他欧系零售销量7.4万辆,16.1%。
内容综合自央广网、乘联会数据、华汽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