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漫步成都车展 领略车市新潮

发稿时间:2025-09-02 10:59: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

  8月29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成都车展”)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启幕。作为下半年首场A级车展,成都车展依托“金九银十”黄金档期,战略地位早已超越单纯的展会范畴。它犹如全国车市的年中“体检中心”,在这里,各大车企将交出上半年的成绩单,并发布下半年的战略规划。同时,它也是中西部地区链接全球产业链、推动消费升级的核心枢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本届车展以“领潮而立,向新而行”为主题,汇聚了近120个品牌,覆盖了22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走进场馆,不仅能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革命与市场变革中的突围路径,更能探寻到全球汽车格局重构的关键密码。

  争夺产业话语权

  自主品牌此次以“专馆集结”的强劲姿态亮相,仿佛向世界宣告其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蜕变。在奇瑞集团展区,五大品牌齐发,现场人潮涌动。捷途汽车全新豪华越野序列G700车型的惊艳亮相和威麟品牌的焕新升级,直击西南越野与智能皮卡细分市场。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过往观众介绍不同车型的独特之处,观众们则兴致勃勃地围在车旁,细致地观察车辆的外观和内饰,并向工作人员提出各种问题。显而易见,车企应对车展的策略已不再单纯以数量取胜,而是基于区域消费特征的精准战略布局。

  比亚迪展区更是热闹非凡。“全矩阵+技术专区”的强大组合令人眼前一亮。“天神之眼”的动态演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兆瓦闪充”技术的落地展示,刷新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的认知。展示与互动相结合的新模式打破了车展以往仅以静态展示的传统局限,让观众亲身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鸿蒙智行展区同样备受瞩目。“五界”齐聚与尚界首秀,标志着生态造车迈入新阶段。当汽车融入鸿蒙系统,意味着其不再仅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终端,自主品牌的竞争维度已从硬件比拼升级为生态构建。长城汽车4000平方米的展区气势磅礴,占据了单个展馆面积的一半,涵盖Hi4智能混动技术、Coffee OS车机系统、全动力体系,以及五大品牌全阵营产品的亮相,令人目不暇接。猛士M817“智能越野”的定位吸引了众多越野爱好者的目光。小米SU7 Ultra纽北限量版的首秀无疑成为众多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这些自主品牌展现出了对细分市场的全品类覆盖能力,从高端豪华到硬核越野,从智能通勤到家庭出行,中国品牌已构建起无死角的产品矩阵。这种转变的本质,是技术自信催生的市场话语权觉醒。

  外资与合资品牌的“双轨战略”,实则是全球化品牌在本土市场的“适应性进化”。梅赛德斯-奔驰的展区,纯电CLA与AMG CLE 53并行展示,吸引了不同需求的观众。工作人员在一旁耐心地解答观众的疑问,详细介绍车辆的性能和特点。宝马则主打情怀,BMW M3 E46 GTR复刻涂装唤起了许多车迷的美好回忆,大家纷纷围在车旁,重温曾经的经典时刻。这折射出国际品牌的两难境地:既要押注电动化未来,又需维系燃油时代积累的品牌溢价。一汽奥迪的展区,PPE纯电平台与PPC燃油平台同步首秀,更明确地表明了“转型不能一刀切”的现实考量。在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但燃油车仍有市场的背景下,“两条腿走路”依然是现阶段的理性选择。

  传统高端品牌缺席

  与自主品牌包馆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玛莎拉蒂、英菲尼迪、捷尼赛思等一众传统高端品牌的缺席,清晰地揭示了当前高端车市场的结构调整。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高端车细分市场销量约为160万辆。其中,传统高端车销量下滑了5%~7%,进口车更是下跌了32%。3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13%,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5%,特别是50万~80万元区间的电动车型销量同比激增89%。鸿蒙智行6月销量达到5.27万辆,均价45万元,碾压奔驰、宝马等传统高端品牌。在造车新势力不断通过智能化、电动化提升高端车驾乘体验的同时,传统高端品牌依靠机械动力、舒适性等传统机械性能构建的品牌影响力受到持续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新能源高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呈现出越级态势,30万元能买到百万元级智驾,50万元能体验私人飞机级舒适,80万元能拥有私人定制的超高端座驾,这种越级体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极为罕见。智能新能源汽车正以颠覆性的实际体验重塑高端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高端车市场的结构在今年发生了显著变化。”销量数据变化的同时,终端市场的表现更为明显,传统高端品牌集体缺席本届车展便是集中体现。

  与此相似,东风本田、东风标致、悦达起亚等合资车企也缺席了本届成都车展,这与传统合资车企销量下降、市场份额缩水密切相关。今年前7个月,合资品牌的市占率降至29.9%,而自主品牌市占率则提升至68.6%,增长了6.1%。这正是本届成都车展上自主品牌大手笔包馆,而一些传统合资品牌却缺席的原因之一。在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一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不得不放缓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甚至放弃新产品开发,仍依赖传统车型征战市场。缺乏新产品、新技术展示,销量节节败退,自然失去了参加车展的意义。

  结构调整还将深化

  成都车展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车展,面对“金九银十”这一车市黄金期,一直是车企下半年重要的营销盛事。然而,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车展的“冷”、“热”变化也将持续进行。今年或许仅是一个开端,未来随着中国车市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车企对车展的安排也将更为审慎。

  以历年成都车展上的明星品牌保时捷为例,今年前7个月中国销量仅为21302辆,同比大幅下滑28%;玛莎拉蒂2024年的销量更是低至1209辆,下滑幅度高达58%。销量的大幅下跌,使得车企对成都车展等大型车展的参展热情自然随之减退。林肯、捷尼赛思、英菲尼迪等二三线高端品牌,深陷销量下降与渠道收缩的困境。即便是传统的高端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参加本届车展的热情也在逐渐消退。

  一直以来,成都车展的主力军是当地经销商,大部分车企只是辅助当地经销商站台,参加车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经销商促销。成都车展甚至曾陷入“开展第一天即陷入卖车大战”的尴尬局面。在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那些销量惨淡的企业自然会缺席本届车展,尤其是那些面临经营压力的合资品牌经销商,不仅财力有限,参展热情也大不如前。同时,一些品牌也将资源转向电动化研发和直营渠道,减少了对大型车展的投入。

  本届成都车展“冷”“热”两极分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正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所言,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核心驱动力,而自主品牌正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向上突破。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销量的增长,更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在高端车市场,仰望、理想、尊界、蔚来、猛士等品牌的销量正稳步提升,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持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对车展的热情自然也更高。以成都车展为风向标,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变化正在加速推进,随着这种调整的深入,终端市场还将迎来更多变革。

  重构汽车产业底层逻辑

  本届车展聚焦未来出行,实质上是一场技术路线之争的公开演绎。小鹏AI机器人Iron化身“智”愿者,在展区内灵活穿梭,与观众互动交流,将具身智能从概念转化为现实,预示着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跨界融合指日可待。当汽车演变为“移动的智能空间”,其定义将超越传统交通工具,拓展至生活服务、场景交互等多元领域。

  宁德时代的技术发布区吸引了众多观众。“钠新”钠离子电池在-40℃一键启动的演示令人惊叹,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低温痛点,更减少了对锂资源的依赖,为电池产业提供了“多元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骁遥双核电池的安全架构创新展示,精准回应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切。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电池技术原理和优势,观众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这些技术的集中亮相,明确传递出信号:中国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已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而车展正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信心的关键桥梁。

  车展期间,主办方还发起“汽车先锋思享荟”,共同探讨“智问下半场”的议题,将技术讨论提升至产业战略层面。这场会议不仅探讨智能化转型路径,更聚焦中国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如何构建技术壁垒。从产品展示到思想碰撞的升级,使成都车展成为洞察产业趋势的“瞭望塔”。

  今年前7个月,乘用车零售增长10.1%、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57.1%的数据,彰显了中国车市量稳质升的转型成效。车展现场,价格竞争降温与价值竞争升温的趋势明显。乘用车均价稳步提升,搭载辅助驾驶、快充技术的车型更受青睐。观众选车时,不再仅关注价格,而是更重视性能和配置。这种转变促使车企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创新,成都车展展示的技术成果正是这场转型的有力佐证。

  自主品牌生态出海与国际品牌本土化深耕的双向互动,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奇瑞在东南亚建厂、比亚迪在欧洲建设充电网络、长城在南美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国汽车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标准+生态模式”。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调整,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技术话语权”的认可。这种双向流动,使中国从“最大市场”逐步成长为“全球产业创新中心”。

  从比亚迪“兆瓦闪充”的技术突破,到鸿蒙智行的生态构建;从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转型,到区域消费的精准激活,这场展会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坐标系:在技术维度,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突破;在市场维度,从本土主导走向全球布局;在消费维度,从功能消费升级为价值体验。22万平方米规模、120个品牌集结的背后,凸显了成都作为“西部车市引擎”的战略地位。2024年四川汽车制造业增长9.5%、私家车年增78万辆的数据,证实了西部是未来5年车市增长的核心区域。成都车展“规模最大”的背后,是对区域消费潜力的精准激活。2024年车展58亿元成交额、1∶9的会展经济带动比,印证了其“消费引擎”的价值。

  “技术前沿”、“场景融合”、“政策给力”的特质,使成都车展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科技的集中展示,加速了西部市场对新能源的认知渗透。观众在体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科技后,纷纷表示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跨界场景体验让智能汽车从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政策红利则降低了消费门槛,形成“技术展示-消费认知-购买转化”的完整闭环。对车企而言,成都车展不仅是卖车平台,更是洞察西部市场需求、调整区域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报记者 张海天 王金玉《 中国汽车报 》(2025-09-01  001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