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威马汽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对外释放复工复产信号。根据公告,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将作为重整投资人与新股东,在接管威马旗下4家公司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威马EX5与E5两款车型在温州基地恢复生产。此举标志着曾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的威马汽车,在沉寂近两年后,正式迈出重启造车业务的关键一步。
威马汽车的“复活”并非孤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市场深度洗牌正悄然加速。部分企业黯然退场,亦有企业试图东山再起。威马汽车此番回归,不仅是一场关乎自身的“自我救赎”,更成为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外部环境看,威马汽车选择此时回归,确实具备若干有利条件。上海、温州两地政府积极介入,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处理供应链恢复、企业信用修复、融资支持等现实难题,甚至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补贴与政府采购支持,为企业注入难得的外部动力。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的入主,也为威马汽车带来重启最急需的资金与运营支持。此外,威马汽车此前积累的部分市场基础尚未完全消失,EX5、E5等车型在特定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性价比优势;其计划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的战略,也显示出威马汽车试图跳出国内红海、寻找新增长点的远见卓识。
但纵观全局,威马汽车所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沉重的债务包袱。审计报告显示,威马科技集团负债总额高达203.67亿元,而资产仅为39.88亿元。巨大的债务压力,非但难以靠初期10亿元投资彻底化解,更可能成为其未来融资、合作、扩产中的持续阻碍。更需警惕的是,新股东翔飞汽车与“宝能系”关系密切,而后者自身也深陷债务困局,这是否会影响翔飞汽车对威马的长期投资,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除了资金难题,更难修复的是“信任”。近两年的停摆,导致威马汽车售后服务大面积中断,品牌信誉严重受损。“威马”二字,一度与“破产”“售后无门”等标签深度绑定。要知道,汽车品牌本质是一种信用契约,一旦断裂,重建极为艰难。即便恢复生产,威马汽车也需要以一个新品牌的姿态,从零开始构建消费者的信任体系。
更具挑战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今非昔比。短短两年间,行业在产品迭代、智能驾驶、电控系统、用户体验等方面飞速进阶,市场竞争也从“扩张期”步入“淘汰赛”。威马汽车计划复产的EX5、E5等车型,无论智能化水平、续驶能力还是整车体验,均已被主流竞品甩开身位。倘若不能迅速推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威马汽车恐怕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更何况,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威马汽车目前最紧缺的,一是钱,二是时间,三是人才。在主流车企纷纷扩大研发团队、加快推出新平台的背景下,威马汽车要实现技术追赶,任务极为艰巨。即便能通过合作、外包等方式缓解部分压力,但缺乏核心自研能力的企业,很难在新能源汽车这条长跑赛道中保持持久竞争力。
因此,对于威马汽车而言,“复活”只是第一步,能否“活下去”“走得好”,才是真正的考验。它必须做出清醒的战略选择,放弃不切实际的全面竞争幻想,聚焦细分市场寻求突破。例如,深耕网约车、低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或依托成本优势开拓海外地区,在这些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在产品策略上,更宜采取“短期复产回流现金,中期开发适销新品”的节奏,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与此同时,威马汽车还需积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尤其应引入在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领域有布局的产业投资者,弥补技术短板;在管理层面,亟须引进具有汽车行业经验的专业高管团队,重建组织能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威马汽车的“复活”,是一场勇气可嘉的自我重整,但也注定是一条遍布荆棘的艰难之路。它的命运,不仅关乎企业自身,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竞争过程中必将经历的阵痛与洗礼。威马之后,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尊重市场、敬畏用户、持续创新,才能驶出低谷、迎来曙光。张海天《 中国汽车报 》(2025-09-15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