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体现人性化的这项“黑科技”,是噩梦的“终结者”?

发稿时间:2025-10-13 15:13: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晕车,是许多乘客的“噩梦”,哪怕是一辆新车,也会有人晕车。

  “我对电动车晕车,特别是坐在后排的时候……”某公司白领李女士对于这样的不良体验记忆犹新。而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人都存在,而且不分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不分前排后排,对他们而言,乘车无异于一种“受罪”。调研表明,有近40%的乘车者有过类似经历。

  对此,多方亟待“根治”这一问题,车企也在积极行动,从汽车本身做文章,寻根溯源,“对症下药”。

  多种技术“殊途同归”

  面对这一苦恼,世界各地的汽车企业、研究机构都在不遗余力想办法、做探索。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发的PREACT技术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它借助车载传感器,实时捕捉车辆的速度、加速度、转向角度等关键信息,通过复杂而精妙的算法,构建出高精度的运动预测模型。这个模型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脑”,能够提前0.5秒预判车辆即将发生的俯仰、侧倾等动作。

  当车辆即将左转时,座椅会迅速做出反应,同步向右倾斜,巧妙地模拟了人体自然重心调整的过程,让乘客的视觉与前庭感知保持一致。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体发生倾斜时,眼睛会自然地调整视线,以保持平衡。PREACT技术通过座椅的倾斜,让乘客在车内也能感受到这种自然的平衡调整,从而避免了因视觉与前庭感知冲突而引发的晕车现象。

  同时,座椅还配备了触觉提示功能。当车辆即将发生运动变化时,座椅振动马达会发出100Hz低频震动,这种震动就像指尖轻触一样温柔,却能有效地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本体感觉神经是我们身体感知运动和位置的重要通道,通过刺激它,大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身体的运动状态,强化对运动的预期判断。这种触觉提示就像是一个无声的信号,提前告知乘客车辆的运动变化,让乘客有心理准备,进一步减少了晕车的可能性。在测试中,这一技术可使晕车发生率大幅下降68%。

  而福特汽车之前申请的相关专利——“屏幕对齐”系统,能够精准识别乘客面部朝向与屏幕夹角,时刻关注着乘客的视线方向。当车辆行驶过程中,加速、转向等动作频繁发生,很容易导致乘客的视觉与身体运动感知出现错位。此时,福特屏幕对齐系统会自动将导航地图视角从2D平面切换为3D立体视图,同时同步标注车辆侧倾角度,从而让乘客的视觉与身体运动感知更加协调,降低了晕车的风险。

  在实验室模拟测试中,该系统效果显著,也使低头看手机引发的晕车概率降低42%。

  如何应对不同场景

  不同的车企从各自的角度开发相关技术,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保时捷的实测数据,为Holoride VR协同系统的防晕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佩戴Holoride设备的乘客,晕车相关呕吐反应发生率下降了55%,这一数据表明,该系统能够显著减轻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的不适感。更令人惊叹的是,乘客甚至能在60km/h过弯时流畅进行VR游戏,而“忘却”了晕车。

  而各种各样新奇的“对治”方法也在登场亮相。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项目是防晕车音乐疗法。这项研究发现,特定的低频声波具有神奇的功效,它能够通过骨传导刺激前庭神经核,增强人体的平衡感知能力,从而有效缓解晕车症状,就像为音乐注入了一剂“防晕车良方”。

  未来,车企计划将这种防晕车音乐疗法集成到车载音响系统中,使其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声波参数。测试结果显示,该疗法使晕车概率降低了57%,这一效果几乎等同于服用非嗜睡型晕车药。这表明,防晕车音乐疗法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技术,更是一种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的防晕车解决方案,为广大晕车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而言,防晕车技术的应用还将带来显著的商业价值。Waymo等公司通过测算发现,防晕车技术可使单车日均服务时长增加2小时,运营效率提升15%。这意味着,自动驾驶公司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增加收入。同时,由于乘客的满意度提高,自动驾驶公司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因此,防晕车技术的应用或将成为自动驾驶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破圈”带来有益启示

  从现实看,防晕车技术的研发过程,是一场跨领域的创新盛宴,它整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解决晕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产学研协同同样是防晕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模式。从“解决晕车”到“提升舒适”,防晕车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倒逼车企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参数”,推动行业从“功能导向”向“场景导向”转型。在过去,车企往往更注重汽车的功能和性能,如动力、操控性等。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他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和体验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晕车技术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消费者这一需求。

  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建立“晕车健康管理”云平台也是构建生态闭环的重要一环。车企可以通过与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收集用户的晕车频率、触发场景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防晕方案。同时,车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晕车历史和乘车习惯,为用户推送专属声波歌单,这些歌单中的音乐经过特殊编曲,能够有效缓解晕车症状。而且,车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和乘车需求,为用户提供座椅调节建议,帮助用户找到最舒适的坐姿,减少晕车的发生。通过建立“晕车健康管理”云平台,车企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还能够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为防晕车技术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有专家指出,从密歇根大学实验室的座椅倾斜装置,到Holoride让乘客在保时捷里畅快玩VR,防晕车技术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人类对“移动舒适性”追求的缩影。这些技术早已超越“解决晕车”的单一价值,而成为打开未来座舱体验的钥匙,是车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支点,更是“以人为本”科技理念的落地。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