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车企们正在各细分市场里展现精耕细作的功力。
日前,被业界冠以“国产方盒子新标杆”称号的风云X3L正式上市,瞬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与行业人士的目光;与此同时,东风集团股份携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控股以及襄高投资,共同成立了一家专注于智能越野汽车生产与销售的合资企业,其明确将目标锁定在城市轻越野市场。事实上,自长城率先成功打开轻型越野车细分市场的大门后,市场便迅速掀起了一股轻型越野车热。奇瑞旗下的捷途旅行者、捷途自由者,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等众多品牌纷纷跟进,试图在这片新兴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另一赛道,大三排纯电SUV市场同样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激烈态势。2025年蔚来NIO Day上,蔚来全新ES8的正式推出,为该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紧接着,吉利银河品牌也迎来了全新旗舰之作,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市场的竞争程度。
从轻型越野车到大三排纯电SUV,再回顾此前由五菱宏光MINIEV引发的纯电小车领域的激烈争夺,以及新能源MPV市场的“混战”局面,中国汽车市场的细分领域正不断被开拓和深耕,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成为车企们不断探索细分市场的动力源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流市场,而是致力于向更广阔、更深入的细分市场挖掘机会。如今,在汽车行业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格局:一旦有一家车企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战场,便会迅速引发其他车企的集体涌入,一场新的争夺战也随之拉开帷幕。
不卷主流卷细流 一家做大 纷纷跟进
不难窥见,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逻辑已从主流赛道的正面厮杀,转向细分领域的精准挖掘。这种“一家破局、万马跟进”的态势,在多个新兴细分市场中反复上演,既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升级,也暴露了车企在存量竞争中的紧迫感与野心。
具体来看,轻型越野车市场的爆发始于长城的精准卡位,其推出的方盒子车型率先打破“硬派越野高不可攀”的认知,将户外属性与城市通勤需求结合,成功开辟新赛道。这一突破迅速激活市场,奇瑞随即抢占份额,比亚迪则以插混技术加持硬核性能入局。到2024年,轻型越野车的代表之作方盒子品类已涌现超20款车型,哈弗大狗、捷途旅行者等实现月销破万,连东风也联合多方资本成立合资企业专攻智能越野领域,足见这一细分市场的吸引力。
大三排纯电SUV的崛起则经历了清晰的迭代路径,理想ONE以家庭场景革新开启2.0时代后,蔚来凭借10年技术积累推动市场进入3.0阶段,其推出的全新ES8,搭配成熟的充换电网络,宣告纯电大三排时代来临。紧随其后,吉利银河推出旗舰车型,乐道L90以3.11米轴距实现“三排平权”,小米YU7、岚图FREE等也通过差异化配置分流用户,甚至将起售价拉至18万元区间,让高端需求向更广泛市场渗透。
纯电小车市场的引爆者当属五菱宏光MINIEV,其1.98万元起的定价与灵活代步属性,让微型电动车从“边缘品类”成为主流选择。这款车的成功引发连锁反应,比亚迪海鸥以技术升级承接需求,吉利星愿更凭借越级空间与配置成为新销冠,随后极狐T1、五菱缤果S等纷纷跟进,通过智能化与空间优化进一步激活市场,甚至挤压了传统A00级车型的生存空间。
新能源MPV市场则由传统巨头与新势力共同搅动,别克GL8凭借品牌积淀转型新能源,推出24.99万元起的GL8陆尚插混车型,精准狙击比亚迪夏、腾势D9等对手。比亚迪以夏系列站稳脚跟后,多家车企迅速跟进,形成“传统口碑+新能源技术”的竞争格局,连专注家用市场的理想也开始探索MPV化设计,让这一市场从商务专属转向家庭消费场景。
缺少创新思路还是预判一致?
这种围绕细分市场的争夺战,在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牛晓峰看来,是新能源汽车兴起后,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竞争现象:一家车企推出某款车型意外成功后,其他车企便纷纷跟风入局,整个市场仿佛陷入“盲目混战”的状态,背后既有新能源汽车自身架构特性带来的便利,更暴露了多数车企在发展思路上的迷茫与缺失。
牛晓峰认为,之所以“混战”开启,从技术层面来看,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相对简单的架构,为车企快速跟风调整车型提供了基础条件。与传统燃油车复杂的机械结构不同,新能源汽车核心架构可概括为“左右两根梁,前后放电机,中间搭电池,上头架车身”,整体设计更为简洁灵活。这种架构使得车型在尺寸调整上几乎没有太多技术阻碍,既可以像五菱宏光MINIEV那样做到小巧玲珑,也能轻松拓展到5米以上车长、3米以上轴距的大型车,仅需在成本考量范围内进行微调即可。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机,市场上可选品类相对集中,车企只需将不同功率、扭矩的电机适配在前轴或后轴,便可快速推出不同性能版本的车型,无需像传统燃油车那样在发动机、变速器等复杂系统上进行长期研发积累。这种“低技术门槛、高调整灵活性”的特点,让车企能够在短时间内复制成功车型的形态,为跟风生产提供了现实可能。
除了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他认为,车企在细分市场里的“混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竞争的加剧和创新思路的匮乏。很多时候,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在决策上往往缺少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一款车型的研发与推出,既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度挖掘,也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长期规划,而是盲目跟着市场走。尤其是当某个细分市场空白因某款车型意外火了之后,其他车企便会蜂拥而至。
不过,跟风并不见得都能成功,以长城坦克300的成功为例,其并非单纯因为造型受欢迎,而是恰好填补了当时市场上15万元左右硬派越野车的空白。后续车企纷纷跟进,并不意味着都能复制坦克300的成功,反而有可能丢掉自身特色,并引发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牛晓峰认为,这种“混战”局面或需经历“淘汰赛”破局,待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被市场淘汰,留存下具备技术积累与稳定策略的企业,市场竞争才会逐渐有序。此外,减少“包装需求”式的营销误导,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让市场需求回归真实,“混战”状态才会逐步缓解,迈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
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混战”在于车企对市场预判的一致性,而非盲目跟风。乐车邦原副总裁、众优新能源董事长张飚认为,这种集中布局未必完全源于跟风,也有可能源于车企对市场热点的预测出现雷同。一款新车从最初的概念构思、研发设计到最终量产上市,往往需要数年时间筹备,并非看到某个市场火热就能立刻跟风推出产品。
就像此前MPV、SUV、纯电小车等细分市场相继成为热点,表面看是车企纷纷“扑向”热门领域,实则很多车型的规划早在几年前就已启动。以新能源MPV市场为例,腾势D9的成功让不少人觉得后续极氪、岚图等品牌推出同类车型是跟风之举,但实际上这些品牌的新能源MPV项目很可能在腾势D9上市前就已进入研发阶段,只是恰好在市场热度上升期集中落地。
再看纯电小车市场,五菱宏光MINIEV引爆市场后,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等车型陆续跟进,看似是迅速跟风,可这些车型的平台搭建、供应链整合、安全性能测试等工作,都需要足够长的周期铺垫,并非完全是临时决策的结果。不少车企早在某细分市场潜力初显时,就已开始相关车型的规划,只是随着市场热度攀升,这些筹备已久的产品才集中进入消费者视野。看似“扎堆”的现象,本质是不同车企在相近时间段内,对市场需求的判断趋于一致,再加上产品规划周期的叠加,最终形成了集中上市的局面。
这种基于长期规划的热点预测雷同,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而从当前市场趋势来看,张飚判断,下一轮车企争夺的热点很可能聚焦在高端C级轿车领域。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端轿车的需求逐渐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化趋势下,高端C级轿车既能够满足用户对舒适性、智能化、续驶能力的高要求,又能承载车企的技术实力与品牌形象,成为车企提升市场地位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已有车型的市场表现为这一领域的潜力提供了佐证,比如尊界S800上市后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其在豪华配置、智能驾驶、续驶里程等方面的表现,验证了高端C级轿车市场的消费潜力。
按照汽车产品的规划周期来看,在尊界S800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少车企很可能早已启动了高端C级轿车的研发项目。像极氪等品牌,此前在新能源领域已有不错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推出高端豪华座驾既是对自身产品矩阵的完善,也是对高端市场的战略布局。
蛋糕没变大 新能源疯狂挤压燃油车
事实上,从车企“一家做大、多家跟风”的现象来看,背后既有市场趋势的推动,也有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新能源化、智能化与高性价比已成为明确的行业趋势,率先推出符合趋势车型的企业,往往能快速锁定消费者;另一方面,汽车市场总体增量有限,每年整体增长幅度不大,在存量竞争的压力下,车企若不及时跟进热门细分领域,就可能被竞争对手夺走现有用户。
而市场繁荣同样给这份争夺带来了机会,新能源车型凭借技术优势打开了新的消费需求,比如智能驾驶、长续驶等配置,吸引了一批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这些新增需求虽未大幅扩大整体市场蛋糕,却为车企提供了新的存量争夺切入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车企争相布局的细分市场,并不会因为多家争夺而“做大蛋糕”,张飚认为,核心原因在于当前车市已进入增量有限的存量竞争阶段,且竞争的本质是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式挤压”,而非整体市场的扩容。
过去汽车市场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新增消费需求的释放,而如今全国汽车销量增长已趋于平缓,每一款新能源车型的热销,几乎都意味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流失。然而,燃油车并非没有做出反击,并且暂时出现复苏现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国内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达到90.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3.5%,这已是燃油车市场销量连续第三个月增长。但燃油车的回暖并不会引起实质性改变,也不能阻止新能源汽车的滚滚“浪潮”。
究其原因,新能源车型凭借智能化、低使用成本以及持续的技术迭代,正逐渐成为消费趋势的主流,而燃油车的反击更多是基于现有技术的配置升级,难以形成颠覆性优势。即便部分燃油车能在短期内凭借性价比或品牌口碑吸引用户,也无法改变整体市场被新能源车挤压的大方向,经销商因盈利压力减少燃油车推广,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持续提升,都让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形成新能源主导、燃油车被动防御的竞争格局。
涓涓细流汇江海 竞争升级促行业进步
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开启的“混战”,也不管竞争之下蛋糕如何瓜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竞争升级带来的并非都是同质化的无效竞争,而是在相互比较之下技术的不断升级,进而促进行业快速进步。
在汽车细分市场的争夺中,A0级纯电小车领域的竞争态势极具代表性。汽车经销商罗建福基于市场一线多年的观察总结说,从五菱宏光MINIEV率先引爆市场,到众多车企跟风入局,再到如今更大尺寸、更高品质车型的“内卷”,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清晰展现了细分市场跟风竞争后的必然走向——竞争不断升级,且这种升级并非单纯的同质化内耗,反而在相互较量中推动了产品与市场的共同进步。
具体来说,五菱宏光MINIEV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早早占据了消费者心智,加上过硬的品质,长期在A0级纯电小车市场保持领先。此后,一汽奔腾小马、奇瑞QQ冰淇淋等品牌纷纷跟进,却大多未能突破五菱的市场壁垒,消费者认可度始终不高。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逐渐从“小尺寸代步车”向“更大尺寸、更高性价比”升级。吉利银河星愿的推出便是关键转折点,它不仅尺寸比五菱缤果更大,做工和品质更优,价格还更亲民,上市后迅速超越五菱缤果,成为该级别市场的热门车型。紧接着,上汽MG4、北汽极狐T1等车型也相继入局,这些车型在做工、配置和价位上各有优势。原本聚焦于小尺寸代步的A0级市场,逐渐演变成6万~8万元区间、“大尺寸+高性价比+高品质”的新战场,车型比早期的五菱宏光MINIEV更成熟,品质提升显著,消费者能以相近甚至更低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用车体验。
罗建福认为,这种跟风后的竞争升级,很难用“好”与“坏”简单定义。从市场规律来看,竞争本身就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A0级纯电小车领域,正是因为五菱宏光MINIEV打开市场后,其他车企纷纷入局争夺份额,才促使各家不断优化产品。为了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车企不得不提升做工品质,增加配置,优化价格,甚至扩大车型尺寸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让车企不仅要超越对手,还要不断突破自身过往的产品标准,推动整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力实现迭代升级。
对消费者而言,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在竞争升级前,消费者选择A0级纯电小车时,可选范围有限,且产品在品质、配置上存在短板;而如今,在6万~8万元区间,能买到尺寸更大、做工更好、配置更丰富的车型,性价比大幅提升。
同时,竞争也倒逼车企重视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购车与用车体验。即便市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但“价格为王”的竞争逻辑下,车企始终需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优化产品,最终形成“车企进步、消费者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竞争态势,恰是汽车细分市场从“蓝海开拓”到“成熟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