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车载卫星通信:从“应急备份”到“智驾冗余”

发稿时间:2025-10-24 09:49: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日前,“曹操智行号”卫星成功入轨,标志着吉利星座一期部署完成。据介绍,该卫星未来将为曹操出行旗下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的Robotaxi车队提供服务。此举意味着曹操出行将率先整合低轨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多重安全冗余体系,以解决传统自动驾驶在偏远地区或恶劣天气下的信号盲区问题,提升运营安全边界。

  长久以来,信号盲区与定位失准始终是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一大堵点。有行业人士认为,它不像算法优化、硬件升级那样可以通过技术迭代快速突破,而是直接关联车辆行驶的核心安全问题,让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面临“不敢放开跑、不能全覆盖”的尴尬。而当更多具有通信和定位功能的低轨卫星一飞冲天,自动驾驶行业的安全“叙事”,有望悄然转向天地协同的新范式。

  车企抢占“卫星上车”赛道

  政策红利的密集释放,为车载卫星通信产业铺就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工信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提出初步建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将卫星通信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列为重点任务,首次将车载卫星通信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框架,为“车-天-云”协同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打破了此前卫星通信与车联网分属不同领域的发展壁垒。

  更为关键的是准入机制的突破性优化。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放开业务限制,鼓励卫星通信在交通等行业创新应用,加强与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推动汽车直连卫星技术商业化。

  配合2025年5月施行的《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政策层面形成了“鼓励创新+规范发展”的双重导向,降低了车企与卫星企业的合作门槛,为技术落地扫清制度障碍。而从超长期特别国债对卫星、火箭研发给予的专项补贴,到成都、上海等地针对卫星制造、地面站建设的额外奖励,中央与地方的各项支持政策将更有效降低其研发与部署成本,加速技术赋能行业。

  政策信号的明确指引,推动车企纷纷加速布局车载卫星通信领域,吉利、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纷纷抢占未来出行的战略高地。

  吉利以“造星+造车”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行业标杆,其旗下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吉利星座于2025年9月完成一期64颗卫星组网,实现除极地区域外的全球实时覆盖,星基高精定位技术通过自适应抗干扰算法将定位误差控制在厘米级,为曹操智行Robotaxi车队提供“永不失联”的安全保障。据悉,目前吉利银河星耀8、极氪001等多款车型已搭载卫星通信模组,其在海外市场与20多国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

  比亚迪聚焦终端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与卫星企业联合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芯片已实现量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支持文字、语音等多类型业务传输。在2025年推出的汉EV卫星版车型中,比亚迪首次实现“卫星双向通话+紧急救援”功能集成,即便在沙漠等无地面信号区域,用户也能一键触发救援信号,同时联合中国电信打通“卫星-车机-手机”生态链路,依托天通卫星资源实现全国应急通信覆盖。

  长安汽车选择以“联盟合作”加速技术落地,与中国星网达成战略合作,接入GW星座的72颗在轨卫星资源,重点攻克“城市峡谷”信号遮挡、隧道通信中断等难题。长安UNIV智电iDD搭载的多模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卫星信号与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将极端天气下的定位漂移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同时联合联通、华为打造“车-天-云”一体化平台,计划2026年前实现旗下L4自动驾驶车型的卫星通信全覆盖。

  从应急到为“出海”加分

  据专注于5G/6G NTN卫星直连设备技术的福联科技创始人、总经理耿炎介绍,卫星通信在车辆中的应用,需明确区分“消费类车辆”与“特种车辆”的本质差异。此前卫星通信在特种车辆领域的应用,如卫星转播车、应急抢险指挥车等,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存在,并非新鲜事物;如今我国实现的创新,核心是将卫星通信功能融入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乘用车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突破,标志着卫星技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场景。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卫星通信在消费端的价值,需结合国内蜂窝网络的普及现状加以理解。我国是全球蜂窝网络信号建设最完善的国家,普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难遇到无蜂窝信号覆盖的场景,只有少数极特殊情况例外,比如前往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无人区自驾游,或是遭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地面基站损毁。也正是这两类场景,凸显了卫星通信的不可替代性,其卫星通信能力本质上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在极端情况下可为用户提供事关生命与财产安全的紧急联络。

  而从产品定位层面来看,车载卫星通信功能正成为高端车型的差异化标签。据介绍,行业内有这样一个共识,汽车上的诸多功能(如部分高端配置)对普通用户而言,日常使用率可能不足30%,但这些功能却是区分车型档次的重要标志。对于定位高端的车型来说,搭载卫星通信功能既能提升产品的科技感与安全属性,又可与中低端车型形成清晰的定位差异,成为高端市场的“标配”之一,进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这种定位逻辑,也让车载卫星通信从应急安全配置,进一步延伸为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耿炎进一步指出,相较于国内成熟的蜂窝网络覆盖,车载卫星通信在我国汽车“出海”方面正展现出更大的应用价值与需求潜力。我国车企近年来加速“走出去”,而海外市场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及国内完善,车载卫星通信功能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降低事故伤亡风险与后续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海外市场目的国也在积极推动卫星通信在车辆领域的应用,为我国出口车企搭载卫星通信功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让车载卫星通信成为中国车企适配海外市场需求重要的差异化卖点和加分项。

  高等级自动驾驶通信冗余

  “从另一个维度看,当前中国推动车载卫星通信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国际竞争倒逼下的选择。”车载卫星通信领域专家周江(化名)表示,核心矛盾在于低轨卫星轨道与频段资源的有限性。马斯克旗下“星链”项目持续密集发射卫星,抢占太空资源,其他国家或企业如果不加快布局,未来在低轨卫星领域将面临“无轨可用”的困境,进而影响航天与通信产业的长远发展。

  据了解,中国发展卫星互联网面临“需求与投入不匹配”的现实难题。比如,终端成本与使用费用居高不下,单车卫星通信终端需几千元,每年通信费用也达上千元,远超5G通信成本,而汽车行业对成本敏感,消费者难以接受额外支出,目前仅能在野外救援、越野等特种场景找到少量付费用户,规模化普及难度较大。

  与此同时,国内卫星通信领域的市场化竞争,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引发新的问题。中国除了央企中国星网承担核心任务外,还有五六家企业参与低轨卫星发射与运营,但这种竞争尚未实现资源互通,不同企业的卫星网络无法互联互通,如吉利时空道宇的卫星系统与中国星网的系统不兼容,导致车载终端只能绑定单一服务商。

  此外,标准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行业发展的阻力。而且,当前部分车企宣传的“卫星通信功能”,实则存在功能差异与场景局限:有的仅依赖北斗短报文实现应急呼救,并非真正的低轨卫星通信;且在有5G/4G信号的场景下,应急呼救仍优先依赖地面网络,卫星通信的实际使用率较低。

  周江认为,从长远看,车载卫星通信的核心价值将在高等级自动驾驶时代凸显。当自动驾驶摆脱对人类司机的依赖时,必须具备“通信冗余”——若5G信号中断,卫星通信需及时补位,保障导航定位与车辆互联的稳定性,这是未来自动驾驶安全的必要条件。

  “但现阶段,卫星通信并非刚需,车企当前积极布局并宣传该功能,更多是出于技术迭代储备、国际市场适配及产品测试的目的,国内市场的实际应用价值仍需等待场景成熟与成本下降。”周江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