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线条、造型、色彩到大屏、交互界面、座舱空间、内在架构……汽车设计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也是是否能打动消费者的“第一印象”。
11月21日开幕的2025广州车展上,五彩缤纷的车型,流光溢彩的设计,让车展也成为展示汽车设计的“大观园”,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模仿还是创新?同质化还是差异化?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设计如何破局?一系列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由此再次引发深刻思考。
汽车设计谁与争锋
当前,全球汽车销量正逐年上涨,车型也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全球消费者正在目睹一场汽车设计“盛宴”。而汽车设计的历史,也并非一路坦途。
回溯历史,如今已是汽车强国的日韩,其国内一些车企在发展初期,也是凭借逆向工程对欧美汽车进行深度拆解与模仿,快速实现技术积累,这一策略在特定阶段助力这些日韩车企在全球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步入电动化时代,曾经的这一路径却“失灵”了。全球一些车企在新车外观造型上偶有亮点,但仍然存在缺乏对汽车设计底层逻辑的深度变革,创新正变得越来越难。其中一些车企也曾试图通过“屏幕堆砌”营造科技感,或借助“跨界联名”打造知名度,这些尽管在短期内吸引了部分消费者目光。但热潮却迅速退去,因缺乏贯穿始终、不断创新的设计语言,产品迅速陷入同质化漩涡。
在专业人士看来,汽车设计语言能够赋予汽车独特灵魂,并带来销量与品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对于设计理念的探讨,始终是一些车企尤其是头部车企、新能源车企探索和尝试的主赛道。其中,有的车企甚至提出了“公式”,以80%继承品牌经典元素,20%创新突破,在保持品牌辨识度的同时,敏锐捕捉市场趋势,实现产品快速迭代。行业现实表明,汽车设计正从初期的模仿路线,逐渐迈向文化转译与范式创新的新阶段。
有市场调研机构认为,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因素的变化,汽车设计需求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而汽车设计的创新则成为车企是否能打开全球市场的关键要素之一。从以往的设计案例看,从品牌经典的格栅到车身的优雅线条,成就了品牌辨识度,但也使后续创新很难突破边界。
近年来,为行业公认的创新设计案例中,特斯拉Cybertruck是其中之一。其颠覆性的几何体车身,摒弃传统汽车圆润造型,以刚硬线条、锐利棱角重塑皮卡形象,虽争议不断,却成功吸引全球目光,也开创了电动汽车设计新方向。无疑,在这背后,是技术积累与用户需求、设计师前瞻目光的多重驱动。面向日益繁荣的汽车市场,汽车设计创新已成为重构市场竞争维度的关键力量,引领汽车行业驶向竞争的新蓝海。
从功能主义到价值共生
在汽车设计的漫长历史中,传统车企一直遵循着“工程定义设计”的流程,这种模式以机械工程为核心,先确定车辆的机械布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优化。一些车企的平台通过标准化的机械模块,实现了不同车型在生产上的高效协同。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位置和尺寸,然后围绕这些部件进行车身结构和外观造型的设计。这种模式虽然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成本的可控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的创新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特斯拉等一些电动车企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新趋势,开始转向“体验定义工程”的设计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既满足了技术要求,又提升了车辆的整体美感。
在设计工具方面,传统的三维建模技术仍然是汽车设计的基础,为设计师提供了精确的设计手段。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宝马慕尼黑设计中心率先引入了“虚拟风洞 + 数字粘土模型”系统,这一创新工具让设计师能够实时查看1:1虚拟模型的气动性能云图,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调整模型的外形,实时观察气动性能的变化,从而快速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还有的车企采取并行协同模式,实现了设计、数据和工程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和协作,使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周期从2-3年大幅压缩至18-24个月,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汽车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共创”模式也在逐渐风生水起。一些车企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允许用户通过官网或经销商定制车辆外观和内饰组件。这种“用户共创”模式,将设计的权力交到了用户手中。用户可以通过在线工具,自由定制车身拉花、内饰饰板纹理,甚至参与轮毂造型等。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倒逼车企重构设计流程。
反同质化创新图谱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公司的跨界入局,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和创新思维,重构汽车设计的坐标。这些科技巨头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汽车设计的发展方向。
苹果CarPlay的“空间计算”理念,为汽车座舱布局带来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空间相结合,CarPlay让驾驶者能够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NVIDIA Omniverse更是为汽车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协作平台,设计师们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实时协作,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些变革促使汽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交通工具”定位,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有专家表示,在这个科技与设计深度融合的时代,汽车设计正迎来新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国际巨头的创新实践,还是本土品牌的破圈探索,亦或是科技公司的跨界赋能,都为汽车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的汽车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注重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让汽车突出体现生活方式的象征的新特质,也成为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展望未来,汽车设计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彻底改写了设计规则。当电动化让发动机舱不再是设计的主导因素,动力布局的差异被逐步抹平,车辆的空间布局和比例有了更多想象空间;智能化则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界面,从传统的物理按键和仪表盘,向全数字化、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转变,汽车座舱成为了一个融合科技与生活的智能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正悄然呈现为“文化辨识度”与“技术可视化”的融合能力上。以文化为根基,提炼出符合全球审美的设计语言,用文化美学的细腻与优雅,才能打动全球消费者的心。
行业人士认为,一条可行的汽车设计路径就是,用工程理性定义设计边界,确保汽车在性能、安全和功能上满足全球标准;用文化感性填充价值内核,赋予汽车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文化底蕴。只有破圈同质化,才能构建起不可复制的设计生态,成为品牌脱颖而出的关键。
有关专家指出,真正的全球设计,绝非是寻求各方妥协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后,在技术与艺术、传统与未来之间,找到那个能让不同文明都产生共鸣的“黄金分割点”。这需要设计师们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既要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敢于突破传统,拥抱新技术、新趋势。只有这样,汽车设计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情感纽带,引领汽车行业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中国车市年度收官阶段的“风向标”,2025广州车展充满了汽车设计的叙事感。面向新的一年和未来五年,谁能把握汽车设计的精髓,推出打动全球消费者的汽车设计产品,谁就能成为全球化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