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汽车

首页 >> 最新资讯 >> 正文

全球动力电池过剩风险隐现,原因何在?

发稿时间:2025-11-21 16:01:0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未来全球动力电池过剩风险的警钟再次敲响。

  11月21日,据日经新闻报道,根据机构预测,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速度已超过电动汽车的销售增速,而这一过剩风险在北美地区尤为突出。这也使得美国汽车行业将必须直面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过剩的风险。

  北美吹起行业“冷风”

  报道称,美国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量预计将达到需求的约三倍。

  据介绍,在北美地区,如果所有规划中的工厂能在2030年前投产,该地区的电池产能将较当前水平增至四倍。未来几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生产领域恐将面临供应过剩局面。

  一家美国车企正与韩国SK On联合在美国肯塔基州建设一座耗资58亿美元的电池工厂。这座大型工厂已于今年8月部分投产,目前雇佣约1500名员工,计划到2030年将员工数量增至5500人。但该工厂的全面投产日期尚未确定。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福特正考虑停止生产其旗舰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该款车型的电池正是由上述肯塔基州工厂生产。据悉,最终决定尚未作出,但任何减产举措都将对当地经济和就业构成威胁。

  其实,相关的风险现在已经萌芽。近期,另一家美国车企也宣布,将在其与韩国LG新能源合资的美国俄亥俄州和田纳西州电池工厂共裁减1550名员工。据称,这是为应对“近期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放缓及监管环境变化”。

  不仅如此,日本松下电池美国堪萨斯州电池工厂尽管已在今年7月启用,但尚未确定其全面投产时间。松下原计划在2026财年末实现全面投产,但受其最大客户之一特斯拉的销量下滑影响,这一计划受到直接影响。

  同时,随着美国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低于车企预期,部分电池项目已宣告取消,例如T1能源公司就放弃了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工厂的计划。有美国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美国正在推进的电池相关项目已超过1000个。而且,这股“冷风”已经吹到了欧洲,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已申请破产。

  “高烧”带来产能膨胀

  行业人士人士,其实,这些电池产能过剩的风险,大多来自一时的市场“高烧”,以及不能以全局、前瞻的目光去看行业发展,当然也有个别区域政策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在全球积极推进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重点扶持的对象。各国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设定碳达峰目标,这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领域。有机构调查显示,从2020-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增速高达43%,形成了一股产能扩张的热潮。然而,这一增速远远超过了同期新能源汽车32%的销量增幅,使得产能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颁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政策红利,不仅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还对本土电池生产企业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刺激了一些相关企业在美国本土大规模规划电池产能。据相关数据统计,这些企业规划的电池产能相较于2025年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高出3倍之多。在欧盟,其电池战略旨在提升欧洲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样促使众多企业激进扩产。这种在政策刺激下的盲目扩张,使得大量产能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为未来的结构性过剩埋下了隐患。当市场需求无法按照预期的速度增长时,这些过剩的产能就会成为行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与之前的热度相比,随后的“冷风”令行业猝不及防,去年以来,欧美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骤降,远低于前三年的增速。这一增速的放缓直接导致了电池市场需求的增长不及预期,使得原本规划的大量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美国今年取消了电动汽车补贴,也使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大幅放缓。调查机构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将是实际需求的2.9倍,产能过剩的压力将在未来几年集中释放,尤其是北美地区。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全固态电池等替代技术,由于在技术研发、生产成本、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商业化进度滞后。预计在2030年前,这些替代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替代效应,无法填补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低端产能在市场中占比过高,而高端产能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这种结构性失衡,或将进一步加剧了电池产能过剩的矛盾。

  亡羊补牢或犹未晚

  有行业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及预期的情况,导致产业链协同出现了诸多问题,从而使供需错配现象严重。

  面对现实,全球行业都在各自行动,从企业、政策、产业链和市场等多个维度制定战略路径,以最大努力防范风险,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产能布局动态调整方面,据报道,松下采用“核心基地+分布式产线”的模式,在美国堪萨斯工厂预留30%的产能用于储能电池生产。这种灵活的产能配置方式,使松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切换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产能配比。当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时,可以将更多的产能投入到动力电池的生产中;当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时,又能及时调整产能,满足储能电池的需求。这种动态调整的产能布局,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利用率,降低了动力电池过剩的风险。

  欧盟推行的电池碳足迹认证,对电池行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碳排放。一些技术落后、碳排放超标的企业,由于无法满足碳足迹认证的要求,逐渐被市场淘汰。这不仅促进了电池行业的绿色转型,还优化了市场结构,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还有报道称,德国设立20亿欧元专项基金,支持电池企业与氢能企业共建零碳产业园,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跨产业协同发展。在零碳产业园内,电池企业可以与光伏、氢能企业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光伏企业产生的多余电能可以为动力电池充电,而电池企业的废旧电池又可以为氢能企业提供原材料。这种跨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

  从公开资料看,丰田、本田等企业额已经提前布局全固态电池,并提出了量产时间表,为应对未来常规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预留技术迭代空间。

  以往,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能扩张和成本控制上,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价格优势来争夺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稀缺性的凸显,这种竞争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欧盟的法规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有行业人士指出,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动力电池过剩风险,其本质上是产业高速扩张期的周期性调整。当产能泡沫退去,留下的将是具备技术硬核、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其带来的启示是:新能源产业的真正护城河,在于技术创新、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以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唯有构建“创新驱动-生态协同”的科学发展范式,才能在产能波动中健康成长,迎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

责任编辑:张丽艳